全國政協常委楊衛:從供需、類別、科教協調推進“雙碳”工作
在全國政協常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衛看來,實現“雙碳”目標,下一步應從供需、類別、科教協調方面進行科學統籌。
據楊衛介紹,近日,中科院技術科學部在張楚漢、陳祖煜等院士牽頭下完成了兩篇關于“雙碳”行動的咨詢報告,提出了實現“雙碳”戰略的五大板塊任務,并從供給側、消費側和
碳源匯匹配三方面出發,得到了三個路徑方程式,有很強的參考意義。
例如在供給側,方程提出:△C=△C_F→E+△C_F→H+△C_E→E,意思是能源系統的總減碳潛力(△C)可從零碳電力(△C_F→E)、電力制氫置換化石能源(△C_F→H)以及零碳電力置換化石電力(△C_E→E)方面挖掘潛力。
在需求側,提出優化目標函數min△C,是指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深度節能提效等措施,達到降低能源總減碳量目的。報告建議,調整后的工業領域應實現用能電氣化,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建筑領域應提升節能標準,實現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化;交通運輸領域應完成電力和氫能交通工具推廣,加快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并充分利用智能化提高交通系統、物流系統的運行效率等。
在碳源匯匹配方面,提出:C_agr=kS_eco;C_res=(1-k)S_eco+S_
CCUS,是指從成本承受能力和社會責任考慮,采用綠色優先的
碳匯路徑。即農牧業碳源C_agr優先采用新增生態系統
碳匯S_eco中和;工業領域的余量碳源C_res可利用剩余的S_eco,但重點是采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術(
CCUS)產生的碳匯S_CCUS進行中和。
楊衛認為,下一步,國家應制定切實的碳排放(總量)控制計劃,同時要論證實現這一計劃的可行技術路徑。在這一過程中,他建議要吸收戰略科學家和領域
專家參與論證進程。
第二,在能源類別協調方面,楊衛建議考慮風電、光電與水電、核電的互作平衡。
研究顯示:未來在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中,風電與光電將成為降低碳排放的主力。但由于以風光電為代表的電力供給側與電力需求側之間的不協調性(風電取決于氣象條件,光電取決于日照條件),楊衛建議:一是用水電和核電來補足風光電的時間斷檔。調整水電功能定位,以水電為支撐,構建水風光儲一體化和源網荷儲一體化電力系統。二是增加電網的魯棒性(Robust,指系統的穩健性),廣泛開展高魯棒等級的智能電網。三是改進需求側的用電負載特征,使其與供給側的供電負荷隨時間的變化趨向一致。
第三,在科教協調方面,重視實踐操作與人才培養。
楊衛指出,若想做好“雙碳”行動的貫徹執行,必須保證其有高水平的人才隊伍輸送。但目前,環境科學與工程、化學與化工、材料科學以及生命科學近年來被學生們視為就業的“四大坑”。同時,它們也是我國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的短板。
分析原因,一是因為這些學科相對年輕,全國鮮有歷史超過50年的環境院系,人才培養量不大;二是相關領域缺乏龍頭型大企業,以致很多優秀畢業生轉行去了其他行業;三是在環保領域,科學研究及其成果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
因此,他建議,加大對環境科學與工程的支持力度,適度增加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量和就業崗位;支持組建若干個環保領域的龍頭科技企業;同時大力支持和推進面向2030的環境綜合治理國家重大項目的立項和實施,在相關科研項目中適度放寬為獲取現場數據所產生的費用的財務管理規定。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