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組合和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碳排放控制效果
《金融時報》記者:雖然我國已具備 2060年實現碳中和愿景的一定基礎,但由于時間緊、任務重,我國脫碳之路對行業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的調整以及社會大眾生活方式的改變提出了更嚴苛的要求。這就需要政府發揮“指揮棒”的作用。對此,您有哪些建議?
王廣宇:碳中和目標不僅關系到發展模式的轉變,更緊密關聯到國家戰略和政策選擇。為推動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完善,強化市場機制作用,實現碳中和的政策選擇,必須是各種作為的有效組合。
首先,應調整導向,完善法制。在依法治國前提下,
節能減排和環境問題最大的癥結在于收益內部化、成本外部化,為此,政府應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綠色低碳發展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使收益與成本同向并且均衡。加速將
碳市場各方面內容法制化,在相關法律的框架下對市場交易活動進行合規監管,依照法定程序對政策目標和實施標準適時微調,以適應環境變化。
其次,應完善市場機制,消除非市場壁壘。建立完善
碳交易市場,在確立的框架下對碳排放交易不斷規范,包括交易主體、交易場所、交易產品的資格審核(備案),建立穩定
碳價的平準機制(包括配額的儲備、
拍賣和回購政策,以及碳排放配額的抵消機制等安排)。進一步清晰確定排放總量等目標和分配標準,如管制對象的范圍、配額分配方法,建立可測量、可報告與可核證的統計、監測與考核體系(MRV)。
再次,應依法監管,包容創新。碳市場主體多元化,交易環節多,碳產品多樣且技術性強,依法監管,有利于衡量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績效,保證碳排放權總量的限額不被突破,杜絕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操縱和壟斷現象。在嚴格監管的同時,對創新的業態和行為應當適度包容。應建立多層次、多渠道和多樣化的市場形態,允許碳排放交易等環境權益市場開展適度的金融創新,完善市場生態。
另外,應完善配套支持,優化營商環境。推出節能減排相關政策時,應統籌考慮更高層面的協同。財稅補貼等行政手段也是推動碳市場機制有效運作的一種外在激勵。英國的經驗顯示,
碳稅(氣候變化稅)和碳交易其實也是可以互補的,前者所形成的約束力量,可以成為推動后者建立外在的激勵手段。積極優化營商環境,落實應對氣候變化的各項措施,嚴禁和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并通過稅收減免、貸款擔保及其他綠色政策工具,打造具有成本競爭力的低碳技術推向市場的良好環境。
最后,應主動參與碳邊境調整和國際合作。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碳邊境調整將對中國帶來巨大挑戰,如何應對的問題不可回避。要堅持本國發展和利益訴求,也要本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原則,增加合作而非對立。發達國家對于碳邊境調整措施的提起,與碳邊境調整和碳關稅所有的功能是分不開的。大多觀點認為,碳邊境調整措施具有防止國內產業競爭力因碳減排而降低,以及防止碳泄漏的功能——這將嚴重影響碳減排措施的實際效果,也將導致相關經濟損失。在多邊環境體制下,主要經濟體采用邊境調整措施,將激勵其他國家未來參與氣候協議,“搭便車”現象也有機會得以解決。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