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一起梳理一下中國“雙碳”方案蘊含的幾個關鍵詞:“黃金十五年”“零碳藍圖”“零碳園區”“萬億級新賽道”“兩億崗位”……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召開,全球近200個國家的代表團齊聚英國格拉斯哥,討論這一關乎全人類命運的重大議題。
中國政府已明確提出了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
碳中和的目標。“雙碳”已成為國內各行各業轉型發展、捕捉新機的熱點。《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
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也陸續公布,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正在加快形成。
讓我們一起梳理一下中國“雙碳”方案蘊含的幾個關鍵詞:“黃金十五年”“零碳藍圖”“零碳園區”“萬億級新賽道”“兩億崗位”……
“黃金十五年”
首先,《意見》提出了更為具體的2025年和2030年階段性目標,包括
碳排放降幅、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森林覆蓋率及蓄積量等。同時也進一步從工業、城鄉建設、交通、地區策略、國際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未來十年的一系列行動舉措,指明了中國建立
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關鍵第一步。
根據國際專業機構的預測,在2050凈零情景下,各個主要行業在2020至2050年間大約需要300萬億美元以上的資本投入,相當于這一時期全球近10%的GDP。而這300萬億美元中有近60%需要在前15年部署到位。
如何抓住“黃金十五年”,尤其對很多能源基礎設施來說,往往處在生命周期早期,這就需要以更大決心、更為高效地進行減碳基礎設施的投資或改造。
“零碳藍圖” +“零碳園區”
鋼鐵、水泥等行業是我國當前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碳排放的“大戶”,
碳減排的“硬骨頭”。根據預測,由于要部署
CCUS等技術,2050年的生產成本可能較目前增加25%甚至更多。相關企業將面臨來自政府、市場、成本的多重壓力。
我們認為,在凈零轉型的過程中,必須牢牢把握兩個抓手。
一是“零碳藍圖”。企業應從頂層謀劃,把減碳從局部層面的降低能耗、編制ESG報告等舉措,上升到整體層面的戰略高度,從設定明確目標,到調整能源結構、優化生產運營、
碳補償等一系列業務策略設計,再到相應的數字化、組織機制和人才隊伍能力建設,系統完整地制定“零碳”戰略。
二是“零碳園區”。工業園區面臨全國近2/3的碳排壓力,是未來政府和企業協力減碳的主要抓手。而遍布全國15000多家工業園區當中,低碳相關的綠色園區占比不到1%。如何建設凈零排放的“零碳園區”,并形成一張“零碳園區”網絡,將是中國工業體系減碳轉型的重要一役。
N個“萬億級新賽道”
在“雙碳”目標指引下,碳數據管理、
碳交易和
碳金融、分布式光伏、氫能、儲能等萬億級新賽道日漸活躍。如何破浪前行,在全球層面競逐新賽道,我國企業可以考慮打造三個核心優勢。
1、綠色能源的“上游霸主”。以硅片為例,我國光伏企業占到70%以上的市場份額,光伏、風電等領域的頭部企業,隨著規模擴大和產業鏈影響力提升,將有能力整合更多資源,布局上游技術革新,以及氫能、儲能等關聯賽道。
2、碳資產的快速積累能力。背靠豐富的可再生能源,“五大四小”電力集團、可再生能源企業、地方政府和投資企業等相關方,將成為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的有生力量。當項目投資與金融機制得到有效創新和改善之后,能源基建項目以及綠電、
碳匯等碳資產就會得到快速積累。
3、互聯網時代的產業生態沉淀。騰訊、阿里領銜的一批互聯網企業,以“產業互聯網”的業務視角切入,是雙碳領域的跨界好手。依托多年積累的數據、技術、人才和投資基礎,互聯網企業在能源互聯網、脫碳解決方案、碳數據管理、碳監測IoT等方面將形成更為敏捷的創新與業務迭代能力,有望更快孵化出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和競爭力的新玩家。
“兩億崗位”的再配置
據預測,凈零轉型到2050年將導致大約9500萬個崗位消失。其中,化石燃料行業將減少約800萬個直接崗位,降幅約為60%;化石燃料發電行業減少約40%的直接崗位;動物蛋白需求的降低也會導致約2000萬個與畜牧業和飼養業直接相關的工作崗位消失。
但另一方面,需求和投資向低排放行業轉移,將為這些行業帶來1.35億個崗位。例如,凈零情景下,到2050年,可再生電力行業的崗位將較現行政策情景增加約500萬個。
轉型初期的資本支出也是造成崗位增加的原因。到2035年,建筑、制造和相關行業在凈零情景下與低排放實物資產擴建有關的崗位,最多將較現行政策情景增加約9000萬個。
這意味著,將有2.3億個工作崗位被重新分配(消失+新增),約占全世界所有崗位的7%。這種轉變對勞動者本人來說是非常艱難的,因此相關方應提供合適的培訓和再培訓項目,打造更有韌性的勞動力隊伍,實現可持續性和包容性更強的經濟增長。
如何利用“黃金十五年”的戰略窗口期,如何改造企業和工業園區的“零碳”基因,如何捕捉到新的萬億賽道機會,勞動者能否找到自己的新定位,這是我們每個人在未來幾十年需要不斷思考的重大命題。
(作者系ESG管理咨詢師)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