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東方大國,作出了永續發展的戰略決斷。
隨著實現“雙碳”目標成為需要長期執行的國家戰略,一個能源大變革時代正呼嘯而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指明了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的重要目標,既為能源發展錨定了前行方向,也為能源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成為新時代繼往開來砥礪奮進的必由之路。站在新的歷史交匯點上,推進“雙碳”戰略,建設美麗中國,讓人民生活幸福。這都是應當了然于胸、念茲在茲的“國之大者”。
“國之大者”關乎發展全局和事業根本,驅動和保障各個領域的長足發展。只有對“國之大者”心中有數,方能以大使命和大方向引領新變革,以大覺醒和大擔當開啟新塑造,以大利益和大格局共享新世界。
作為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物資,能源的發展環境在新形勢下持續發生著深刻而復雜的變化。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立足當下,面向未來,能源領域如何堅持心懷“國之大者”,努力實現“雙碳”目標,共同建設美麗中國?
大使命 大方向:雙碳戰略引領能源新變革
2020年9月,在聯合國大會上,中國提出“二氧化
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
碳中和”的
綠色承諾,此后又多次在國際場合向全世界闡述我國碳達峰、
碳中和“雙碳”目標。既對外體現了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大國擔當,也對國內強調了要加快
綠色低碳發展的充分決心。
碳達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然后經過
平臺期進入持續下降的過程,也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轉降的歷史拐點。碳中和,則是指通過能效提升和能源替代,將人為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減至最低程度,然后通過森林
碳匯或
碳捕集等其他方式,抵消掉二氧化碳的排放,實現源與匯的平衡。
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實際上遠遠超出了《巴黎協定》提出的“2℃溫控目標”下全球2065-2070年左右實現碳中和的要求。這將可能使全球實現碳中和的時間提前5-10年,也對全球氣候治理起到關鍵性的推動作用。
作出“雙碳”戰略決斷,對中國而言,既有全球氣候治理和環保因素,也有能源換道升級的考慮,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國民經濟當中,能源居于重要基礎性產業的位置。隨著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能源行業除了自身要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更要在整個經濟社會當中,發揮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作用。
而無論從環境保護、能源結構、產業升級的視角,還是從轉變發展方式、高質量發展來看,碳排放都是繞不開的“結”。這就需要通過一個指標即碳排放量,來引領發展并檢驗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成效。“雙碳”戰略由此應運而生。
如今,加快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全面綠色轉型,已經形成高度共識。但我國能源體系高度依賴煤炭等傳統化石能源,從生產到生活體系都要轉向綠色低碳,轉型壓力不可謂不大,“雙碳”目標任務不可謂不艱巨。
相比之下,美歐日韓等國家的工業化起步較早,產業結構上,高能耗、高污染相關產業已經遷出;能源結構上,低污染、
清潔能源占比較高;技術上,碳吸收、碳存儲技術較為先進;制度設計上,有成熟完備的
碳交易市場……所以,均已率先實現了碳達峰。
而俄羅斯、加拿大、巴西等多是資源型國家,工業相對薄弱,能耗就不大,碳達峰對其而言也不是問題。因此,中國的任務可以說最為艱巨的,離碳達峰目標僅有15年,再從碳達峰到碳中和,也只有30年的時間,不啻是一場大考。
作為引領能源新變革的大使命和大方向,未來幾十年,這場大考會持續影響和全方位重塑我們的經濟社會。我國能源領域將以更大決心和舉措,推進能源低碳轉型,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提供更為有力的支撐。
以碳達峰、碳中和為重要抓手,高質量發展的大幕已經徐徐拉開,一場新的能源變革也正蓄勢待發。雖道阻且長,篤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大覺醒 大擔當:綠色發展開啟能源新塑造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適應國內外發展新形勢、全面提升我國發展水平而做出的重大決策和戰略抉擇,對我國“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非同尋常。
能源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部門之一。在“十四五”規劃中,強調要促進農業、制造業、服務業、能源資源等產業門類關系協調,明確了能源作為基礎性產業,要起到保障暢通國內大循環的支撐作用,也強調了保障經濟安全運行是能源部門的首要作用。
作為推進“雙碳”戰略、建設美麗中國的主力軍,能源行業應當積極融入并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一方面,能源部門的資源開發、加工轉換和終端消費過程,是生態環境污染的一個重要排放源。另一方面,能源行業是二氧化碳主要排放源之一。正因如此,唯有以更大的覺醒和更大的擔當,能源領域才能主動作為開啟新的塑造。
在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雙碳”目標明確了新的時間表、路線圖,對化石能源中遠期發展路徑設定了新邊界,需以此為約束,倒排達峰時間表。為此,應加快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制好化石能源消費,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需將清潔低碳能源從此前作為能源增量的主流轉變為主導。
未來能源行業,除了要繼續為生態環境改善做努力外,還要在碳達峰上加大應對力度,對建設美麗中國做出全方位貢獻。包括支持有條件的部分地方和行業在達峰上做出表率,相應區域、行業的化石能源消費也應率先達峰。
可以說,在繼續促進生態環境改善的同時,加大力度實現碳排放達峰,將是能源行業適應綠色低碳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能源行業支撐全社會綠色發展的必然選擇。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尤其要推動能源綠色轉型。節能對綠色發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堅決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有效落實節能優先方針,把節能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堅定調整產業結構,高度重視城鎮化節能,樹立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加快形成能源節約型社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在“雙碳”目標下,必須順應人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打破舊的思維定式和條條框框,堅持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綠色發展的關鍵,在于實現綠色轉型和產業躍遷。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建立系統完備、科學規范的綠色質量標準體系,強力推進能源綠色革命和氣水土污染治理,促進綠色技術、綠色資本、綠色產業有效對接,有力有序淘汰落后產能,努力實現天更藍、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大利益 大格局:多元融合共享能源新世界
隨著全面小康目標的實現,在建設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被賦予了更為豐富的內涵。踏上全新的征程,不僅意味著人均GDP將從1萬美元向2萬美元邁進,也需要更加健全的社會分配體系以及更為均衡化和綠色化的發展。這對進一步深化更具包容性的經濟社會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從能源的邏輯出發,無論是作為供給側的發電和儲能端,還是作為需求側的用能和消費端,未來必然是多元融合的趨勢。這要求各行各業不同領域開闊視野,加大協同,使能源在全生命周期內達到效率最高、社會成本最低的狀態,創造更多的民生福祉。
想要達到這個狀態,應以實現“雙碳”目標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導向,基于“推動能源消費、能源供給、能源技術、能源體制革命和加強能源國際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戰略”即“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戰略方針,按照“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的發展愿景,致力于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日益深化,以5G、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為代表的先進信息技術,加速對傳統產業的融合與滲透。能源行業積極推動技術創新、應用創新、模式創新,努力探索多能互補、智慧能源互聯網、綜合能源服務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科技創新及其應用場景日新月異。
與此同時,我國強大的國內市場,是能源發展的最大競爭力所在。能源行業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切實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水平,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拓展投資空間,優化投資結構,推進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重大項目建設,加快補齊能源基礎設施短板、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滿足城市群、都市圈建設對提升能源基礎設施的內生需求,為綠色發展提供新動能。
按照國家規劃要求,“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要實現新進步,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對能源利用方式及效果的預期更為明確。在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遠景目標中,除了十九大報告提出的“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還要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為2030年碳達峰及2060年碳中和目標做好銜接。
而在做好銜接和兌現目標的過程中,能源投資和商業領域蘊藏著巨大的綠色機會,將成為重要的新經濟增長之源。對于各行各業尤其是不同的能源利益主體而言,唯有超越局限自身發展的“小我”,擁抱更大的利益和更大的格局,才能真正尋找到最大公約數,實現多目標系統協同共生,開辟多元融合的新天地。
在“雙碳”等多重訴求下,能源系統將從集中式逐步向分布式轉變;可再生能源比重將越來越高;短期內雖將繼續依賴化石能源,但將以更高效和清潔的方式使用;輸電網絡盡管面臨更大挑戰,也將變得更智能、更堅固……于此基礎上,面向未來40年以及下一個百年目標,可以預期,在能源與經濟社會的互動場景和科技創新對能源的賦能場景交相輝映中,一個能源新世界必將破殼而出。
未來已來,將至已至。只要心懷“國之大者”,就能共享能源未來。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 om
作者:朱克力博士 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新經濟智庫(CiNE)首席研究員、灣區新經濟研究院院長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