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
會議內容之一是,研究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舉措。
會議指出,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來落實。
實際上,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在中國的政經戰略中,碳達峰、碳中和頻頻出現,重要性更是被不吝強調。在今年的中央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相應的要求: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十四五”二氧化
碳排放降低18%的目標。
碳達峰、碳中和這一略顯專業的政策詞匯究竟意味著什么?對當前的經濟有何影響?又將如何實現該目標?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有哪些具體舉措?如何理解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降耗減排目標?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宏春在接受《中國環境報》記者采訪時,扼要解答了上述問題。
以下是訪談內容:
問:近年來,我國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呈現出怎樣的特征和變化?下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的切入點在哪些領域?
周宏春:近年來,我國產業結構主要在幾個方面實現了升級。一是現有工業的技術水平、產品裝備等都得以改造升級。二是戰略型新興產業迅速發展,以5G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成為新的重要增長點。三是從2013年以后,我國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5年以后,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了50%。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出現了線上線下消費結合的新消費趨勢和新業態。總體來看,消費占GDP的比重增加了,新技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很快,新的業態不斷形成。
近年來,我國能源結構調整的趨勢也是非常清晰的。以煤炭為代表的傳統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每年下降1個百分點以上,太陽能、風能等
新能源,以及非化石能源增速加快,總體向著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方向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力度,增加財政投入,特別是在2018年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正式形成了。在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人民群眾最大的感受是藍天變多了,河水變清了,環境更加宜居了。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幅度和規模也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可。
此外,發展方式轉變在加快。具體而言,國家在政策措施上已經形成幾條比較成熟的經驗,包括通過提高能效、提高環境標準、保障安全發展、提高產品質量等四個途徑。
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用發展的辦法協同解決資源能源效率提高、污染物排放下降、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的問題。要轉變認識,正確認識到現在的節能已經不是原來節約能耗的含義,而是要提高效率,從宏觀上做好發展與保護的協同,從微觀上推動顛覆性技術的創新和進步。
問: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左右,“十四五”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怎樣理解這些目標?實現這些目標有哪些具體路徑?
周宏春:國家從“十一五”之后,就把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指標納入約束性指標。考慮到多年來的工作推進、政策措施的促進,邊際效益在遞減,進一步降低能耗強度難度加大,需要行業技術進步、政策法規完善和制度創新,確定2021年降低3%的目標是符合客觀規律的。而13.5%的目標不是用3乘以5簡單得出的,而是通過年度降低比例關系折算得出的。
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的目標中,涵蓋了節能、新能源、
碳匯等方面的作用,是整合多方面數據得出的,具體到地方指標也和經濟結構、能源結構、公眾消費等密切相關。這也提示我們,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可以從能源結構調整、
碳匯、二氧化碳利用等途徑來實現。具體包括:發展氫能等新能源,發展碳匯產業,從二氧化
碳捕集和利用技術(CCU)入手,延伸做強碳循環經濟等。
其中,碳循環經濟是值得關注的新領域。通過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技術可以把發電、工業生產等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凈化之后加以綜合利用。碳循環經濟在循環經濟“減量、再用、循環”的原則基礎上,再加上“去除”,通過發展產業的途徑,實現了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比如,通過把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凈化后用于生產炭基肥料、發展富碳農業,可以提高作物品質,可以讓土壤增加吸收、保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在鄂爾多斯調研時我們發現有一種做法:把一種枯死的樹或樹枝砍下來后做生物質發電原料,把發電產生的煙氣收集起來通過凈化引到水塘里,用來養殖螺旋藻。這樣的模式真正實現了循環利用、變廢為寶。
碳循環經濟值得國內認真研究、總結經驗,通過技術進步來降低碳排放強度,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利用中國智慧探索形成中國模式。
問:怎樣理解和處理好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降耗減碳、污染防治之間的關系?怎樣轉化為具體行動?
周宏春: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與污染物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密切相關。換句話說,能源、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是同一源頭。未來,我國在削減二氧化碳排放、碳循環利用上,還有很大潛力。應當以碳達峰、碳中和作為約束性指標,來推動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的系統工程,從而對過去粗放的、不考慮二氧化碳排放的發展方式進行變革,從源頭上對生態環境保護起到促進作用。
實際上,削減二氧化碳和工業污染物排放是可以協同的。這次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2021年目標,實際上與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八項重點任務安排是一致的,是再次重申和進一步闡述。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減污降碳協同”,其中的內在邏輯和具體途徑在于:一是可以通過提高能源轉化效率減少污染物排放。比如,將發電余熱用在供暖上,熱效率可以提高30%-50%。二是污染物治理的一體化,也就是實現除塵、脫硫、脫硝、脫汞等一體治理,也包括削減二氧化碳、氨氮等的排放在內,從而可以起到降低能耗、提高效率的作用。三是促進物質循環利用,也就是發展再生資源產業。四是前面提到的發展碳循環經濟。這些途徑需要未來在制定實施方案時加以統籌。
協同的一個重要抓手是,在工業園區實現上述統籌。工業園區可以做到三個層面的協同,最高層面是發展與保護的協同,其次是實現節地、節能、節水,減少材料使用、減少污染物排放、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這“三節三減”的協同,最后是減排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協同。具體工具可以實施清潔生產,對排放污染物、物料存放、二氧化碳排放進行盤查核算。最簡單的做法是,通過企業臺賬每天對進料、排放情況進行記錄、統計,實現簡單化操作和有效控制。同樣,在碳達峰行動方案中,既要有理論高度,更要重視可操作性,這樣政策才能有效落地、轉化為具體行動。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