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唯一的家園。
——題記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
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
碳中和。同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進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
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同時,中央經濟工作
會議將“做好碳達峰、
碳中和工作”列為2021年八大重點任務之一。
在面對復雜且艱巨的任務節點,我們要理清思路,在目標階段要加強對經濟結構、排放結構、氣候條件與社會文化有巨大差異的不同地區的引導,制定適合自身特征的碳達峰目標和尋找實現碳中和愿景的路徑。與一些早已實現碳達峰、再經歷60-70年時間從碳達峰向碳中和過渡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的速度更快、力度更大、任務更艱巨。
據估算,碳中和目標實現,我國需要在未來40年內投資70萬億人民幣左右在可再生能源、能效、零碳技術和儲能技術等七個領域,在國家層面上將為
綠色金融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但是,是否有科學的、合理的、有序的市場化引導,會直接影響資本是否可持續長期投入。因為資金投入期間存在金額體量大、收益回報長、風險因素多等客觀因素,所以嚴重制約了資金的流入。為助力解決碳達峰目標與碳中和愿景實現過程中的主要障礙,需要為政府與市場的各參與方創造良好的創新工作環境,提供可參考的先進范例,引導有限資源在不同階段的合理配置與有序投入。因此科學地謀劃布局顯得尤為重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這個保護地球,造福后代的巨大工程面前,我們要摸清底子,并且要像人口普查工作一樣細致,容不得半點含糊。真正摸清每個耗碳環節、碳排環節,不留死角。碳中和的本質是解決國家發展過程中,各個行業及各個領域的碳排放問題,涉及碳排放的領域及行業數不勝數。據了解,6桶油5大電力有效指標先后公布。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和中石化初心擔當,在業內引領“零碳使者”,國電投2023年碳達峰,中石化也達峰在望。全國
碳市場啟動運行后,盡快納入電解鋁、水泥、鋼鐵、石化、化工等高耗能行業,并在運行一段時間后,盡快過渡到總量控制下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市場,為碳中和目標做堅強有力支撐。此外,
碳匯在現貨市場啟動后,盡快研究
碳金融產品推出的路線圖,盡早啟動
碳期貨等衍生品市場。金融部門加強監管,為全社會碳排放控制建立一個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基礎市場,發出清晰的
碳價信號,降低碳達峰碳中和的社會成本。
在進行系列調研和總結后,還有幾點個人建議。
首先,助力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由上海代表國家碳中和愿景建設簽署“一帶一路”碳公約(全球性)以及上海合作組織碳公約(國際區域性)。
其次,加快建立國家碳普查常態機制,從宏觀到微觀完成城市碳達峰與碳中和年度評價,企業碳達峰與碳中和年度評價,碳中和年度先進實踐匯編。望以國務院參事室牽頭,聯合清華大學應對氣候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作為建設
平臺組建“碳中和研究中心”,啟動《中國城市碳中和年度分析評價報告》和《中國年度優秀碳中和實踐報告》年度編制工作,支撐政府和企業的碳中和實踐目標落地。與國內外各領域智庫研究機構建立合作網絡,成立專注于我國碳中和愿景目標實現的研究發展機構,例如:多領域智力整合機構、重要實踐和成果的分析評價機構、先進經驗和技術的總結推廣機構等。建立全國碳市場數據信息
平臺,確保數據及時準確與權威行,實時全面披露相關數據,助推全民
碳減排攻關。建立碳中和鏈(企業上下游能源供銷關系)多方上報核查監管和區域權威統計獎懲機制。建立數字化、精細化、市場化、智能化的綜合性
碳計量管理體系,全面服務于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考核評價。
最后,鼓勵國有資本與社會資本聯合實體產業于核心技術優勢企業,共同打造高端環保裝備制造產業園。加大“節能、減排高新技術的研發和利用”,把一批技術過硬,能源消耗極低、碳排放低的技術迅速推廣應用,相關政府部門應重點給予支持、獎勵、減免稅、貸款貼息等政策扶持,并且加大碳金融產品創新和市場監管。以高端環保裝備產業鏈為主導,全面做大做強環保產業,為治理環境污染“碳減排”提供更多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新模式,助力“碳中和的中國速度”。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錢學森決策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