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如期實現碳中和,需要付出哪些努力?比如經濟政策方面、企業發展轉型方面、科技創新方面等
張俊杰:氣候變化歸根結底是經濟問題。要先后實現達峰與碳中和兩大目標,中國必須努力平衡經濟增長和碳減排的雙重目標。中國當前正站在高收入國家門檻前,這是一個非常微妙的發展階段。在價值鏈中往上看,中國的產業要想擠進去,就必須要發展高附加值、低碳、低環境影響的產業,為此中國已經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往下看,很多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特別是制造業,受到的限制還比較少,這對于中國來說,會帶來不公平的市場競爭。
經濟增長和碳減排之間如何平衡的挑戰是長期的。為了更好應對這一挑戰,我主張兩點:一是法治化,二是市場化。
通過法治化建立起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效機制。氣候變化與一般環境污染問題不同,用沖刺的姿態無法完成長跑。目前中國還沒有應對氣候變化的專門法律,缺少了法律授權,碳排放管制就很難找到抓手。2014年《環境保護法》的修訂,讓環境執法變得有法可依,有力地推動了環境質量的改善。應對氣候變化的任務要更加艱巨,而且到2060年還有40年,必須通過法律保障才能建立起長效的減排和監管機制。因此,建議盡快啟動應對氣候變化的立法,可以是單行法,也可以與大氣環境治理等其他環境問題協同立法。
通過市場化手段,則可以用最小的社會成本實現碳中和。中國在利用基于市場的環境與氣候政策工具方面,已有很多富有成效的嘗試,比如2011年建立的區域性
碳交易體系和目前正在建設的全國
碳市場。事實證明,以市場為主導的減排機制是最有效的,既能實現減排目標,也能讓企業自主選擇減排手段,給企業足夠的靈活度,減少企業壓力,平衡企業成本。我們研究發現,在區域
碳市場試點地區,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低碳創新專利增加了20%;而且,碳市場并沒有對企業的財務績效產生負面影響。
除了碳市場,另一個重要市場手段是
碳稅。目前全國碳市場只覆蓋了電力行業,在未來或可考慮用
碳稅的方式規制其他行業的排放。碳稅有自己的獨特優勢。從碳排放管制的角度看,將碳稅納入環境保護稅法之內,跟生態環境部門的排放許可制度緊密結合,能夠充分獲得現有體制機制的支撐。從碳排放主體的角度看,碳稅能夠提供穩定的
價格信號,有利于企業的投資與經營決策。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 o 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
关注碳学会微信公众号
免费学习碳交易
业内大咖答疑解惑
安装易碳家APP
碳K线、工具、资讯
专业人士的必备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