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舉行在即,人工智能與碳達峰
碳中和是本年度大會的一個重要議題。人工智能+碳達峰
碳中和,背后有多大想象空間?目前的最新進展是什么?國際人工智能領域知名學者、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劉鐵巖近期在
北京接受了總臺央廣記者的專訪。
從人工智能角度探討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是一個相對新鮮的話題。在劉鐵巖看來,人工智能技術將有助于計算
碳足跡,也就是衡量
碳排放量。有了對現狀的準確認知,才能做好總量控制。
劉鐵巖說:“現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都是靠各級政府來上報碳排放是什么狀況、污染控制情況怎么樣,準確度可能還不夠高。如果我們能夠用好衛星遙感數據,其實是可以反過來精準計算出各個地區的碳排放有什么變化。有了一系列相對準確的數據,政府做決策就不是盲人摸象了,而是有的放矢。”
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幫助政府估計碳排放量,從而對制定
碳減排的相關決策提供參考,與此同時,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模擬大氣環境的變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預知相關決策的執行效果。
劉鐵巖舉了一個例子。他說:“大家都知道大氣是一個很復雜的空氣動力學系統,里面有一些渦流之類的特別復雜的東西,能夠去精準模擬它的運動不是件簡單的事情。用傳統的空氣動力學的方法去做模擬是非常慢的,那么人工智能就可以起到一個很重要的作用,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去加速對于偏微分方程的求解、空氣動力學的模擬。”
在碳捕捉和碳儲存也就是
CCS環節,人工智能技術同樣有發揮作用的空間。所謂碳捕捉和碳儲存,就是把二氧化碳分離出來密閉封存到地下,以免二氧化碳進入大氣產生溫室效應,這也被視為一個全新的產業。
劉鐵巖說,從研究最新進展來看,如何尋找到更高效的吸附材料以及如何為碳儲存選址,人工智能技術能夠起到一定作用。“碳吸附的納米材料普遍都非常貴,怎樣找到既便宜又有效的材料,這就是一個在眾多材料當中做搜索的問題,這和下圍棋差不多,就是‘強化學習’擅長的事情,怎么能在不同類別的材料組合中找到一個高效的可選項。最近我們也在和很多合作伙伴們一起,用‘強化學習’來做材料的搜索,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與此同時,當把二氧化碳吸附了以后,還要存儲,比如說存儲到海底下的某個區域,這當中就涉及到至少兩個問題——一個是選址,什么地方適合碳儲存,另外一個是碳儲存是否穩定。碳儲存的過程不是簡單的物理過程,二氧化碳會和巖層里的一些化學成分發生反應,這個反應過程需要模擬,才能知道把二氧化碳注入到這個地區是不是穩定的。這個過程會涉及到人工智能加速仿真,然后進行預測。”
整體而言,劉鐵巖認為,在走向碳達峰、碳中和的過程當中,人工智能在各個細分環節的應用都具有一定潛力,但是目前技術的成熟度參差不齊,在某些關鍵領域還沒有走到“能夠改變格局的階段”,因此仍需要加大研究投入,加強通力合作,從而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成功應用。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