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關稅可以促進對外投資擴大效應
(五)對外投資擴大效應
作為“世界加工廠”,我國產品生產基本處于國際產業鏈的下游,出口產品主要以高能耗、高污染、高碳排放的資源型產品為主,這既消耗了我國大量自然資源,推高了原材料價格,而且也大大增加了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過去20年來,我國已從石油輸出大國轉變成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因此,碳關稅的開征,首先將加快我國資源依賴型尤其是能源依賴型與重耗型產業“走出去”的步伐。根據碳排放義務的全球差異性,通過對外投資將生產轉移至原材料與能源供給充足的國家,這既可以節約原材料和能源的使用成本,避免世界市場資源價格大幅波動造成的風險,有力地緩解國內資源嚴重不足的局面,又能規避承擔進口資源的碳關稅,減少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隨著對能源以及原材料需求的增加和碳關稅征收的臨近,我國資源獲取型和高碳型產業的對外投資將迅猛增長。
其次,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對外投資也將進一步擴大。長期以來,我國輕工、紡織服裝、家電、食品等行業一直靠成本優勢保持出口增長。近年來,隨著勞動力與原材料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已經嚴重擠壓了這些行業本就不高的利潤空間,因此,盡管其本身不屬于高碳行業,但碳關稅一旦開征,很可能造成這些行業無利可圖的局面。這些行業在國內市場上已基本飽和,加工能力過剩,但它們擁有相應的生產技術優勢,為規避碳關稅的風險,重新審視自身的特定優勢,將產業的高碳鏈條和生產基地轉移到在國際分工中處于相對弱勢的國家,在國內專攻高端價值的研發與創新設計等將是這些產業的必然選擇,這既能克服國內市場的惡性競爭,深度開拓當地和周邊市場,又能推動國內企業價值鏈的重構,促進母國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產業結構的升級。
另外,到發達國家或其周邊投資建廠將是我國出口企業規避碳關稅進而獲取相關技術的另一重要選擇。一是由于運輸距離越長產品生命周期內碳排放就會越高,這直接影響著制造業的出口成本。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2007)的一項研究表明,運輸在終端能源消費結構中占到29%左右。因此把產品生產放到主要銷售所在地或臨近主要銷售所在地,有利于繞開碳壁壘或降低運輸成本與碳耗,使產品更具低碳競爭優勢。二是有研究表明,全球90%的環境產品生產和服務都分布在OECD成員國中,與氣候相關的技術創新也集中于發達國家。通過對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可以接近低碳、環保技術創新源,通過近距離的觀摩學習,向發達國家的環境標準靠攏,并利用技術合作等方式,提高企業的低碳相關技術水平,再通過內部化機制,將技術傳遞給國內的母公司,實現企業、甚至整個行業整體低碳技術水平的提高。在這方面海爾集團對歐盟國家的投資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目前海爾產品在全生命周期內的環保性能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近年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已經顯示出高速成長的態勢,《2011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10年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首次超過日本,達到創紀錄的680億美元,居世界第五。截至2010年底,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已達2588億美元。同時,央行近期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6月末,我國的外匯儲備余額已達3.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已經超過了我國需要的合理水平,在這些資產中,70%以上為美元資產。美國近年來堅持的量化寬松政策和此次美國主權信用評級的下調,給我國巨額外匯儲備保值增加了很多壓力。綜合以上可以預計,碳關稅的開征如同一劑催化劑,會使我國更多的企業將投資目光轉向海外,進而產生對外投資擴大效應。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0放_交-易=網 t an pa ifa ng . c 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