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碳排放交易相關研究
受人口、消費與經濟等多重因素驅動,我國已是全球碳排放大國,國際社會要求承擔減排責任和壓力也愈來愈大,但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碳排放交易還處于試驗階段,相關的金融機制很不健全,減排政策和減排手段處于摸索階段。關于國內碳金融產品的定價多是基于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和核證減排機制下的探索性研究。郵志堅和李青認為碳排放權變為一種稀缺資源,其價格作為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引導信號,可用來激勵企業加大節能減排領域的研發與投資。
碳期貨價格具有市場發現功能,能很好地反映碳交易市場價格的變化與市場動態。張躍軍和魏一鳴考察EUETS
碳期貨市場的運行特征,引入均值回歸理論、GED-GARCH模型和VaR方法,結果發現國際
碳市場具有發散性,暫時不具有可預測的特性。
黃桐城和武邦濤從成本收益的角度出發,建立
排污權交易市場的定價模型,依據凸規劃的Kuhn-Tucker條件,求出最優性條件,提出治理污染的最佳削減方案和最優排污分配方案。施圣煒,黃桐城在排污權初始分配中引入期權理論進行分析,結論發現交易的進行和交易活躍度的提高取決于排污權的初始分配期權機制。王錚等利用氣候保護模型和GDP溢出模型分別模擬計算中美兩國在實施控制性氣候保護措施之后所導致的GDP溢出影響,認為美國對中國GDP溢出影響要大。胡民在
排污權交易市場中排污權定價問題構建影子價格模型,并分析對交易中的市場出清價格機制的形成,認為政府在初次分配排污權時可以通過影子價格來尋求定價依據,同樣也能為二級交易市場提供定價依據,促使市場有效運行。
鑒于我國國情,碳金融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研究還不夠深入和細致。隨著碳金融市場的迅猛發展,監管部門將會持續進行碳金融產品創新,推出新型的環保產品如碳減排期貨、期權、遠期合約、期貨期權等。關于碳金融衍生產品的研究將在今后生活中會隨著市場成熟完善得到進一步深入和推廣。通過金融創新開發出的衍生產品作為風險管理工具在碳減排中的作用顯得更加重要,提高參與者積極性,推動碳減排項目的發展,無形之中對碳金融衍生產品定價的準確性要求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