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發展為商業銀行業務拓展提供了新的增長空間
如上所述,“雙碳”目標實施將對我國的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調整與綠色轉型及其金融支持系統等都會產生影響,而商業銀行作為碳金融體系當中的主要參與者,對我國綠色產業的發展以及傳統產業綠色化升級對金融的需求日益緊迫,以及與綠色低碳技術、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相關的融資需求持續增加,為商業銀行資產業務提供新空間并迎來新的業務增長點,可分別從資產業務、負債業務、中介業務以及內部管理流程與風險管控多個層面帶來創新機遇。
綠色信貸是當前中國碳金融市場中規模最大的綠色金融產品。截至2021年9月末,綠色信貸規模為14.78萬億元;存量余額占總貸款的比重為7.8%,占比較2018年的6%提升1.8個百分點。據央行口徑披露的數據,近幾年綠色信貸是以交通運輸和電力行業為主。從行業分布來看,截至2021年9月末,交運、倉儲及郵政的占比為27.2%,電力燃氣、水生產和供應的占比為27.6%。從產業結構來看,主要是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產業和清潔能源產業,兩者的占比分別為47.3%和25.6%。從信貸投向主體行業分布來看,目前綠色金融主要服務客群還是集中在大中型的央企、國企。
綠色債券是碳金融市場中規模僅次于信貸的綠色金融產品。2016~2020年,綠色債券平均每年凈增規模為2500億元。目前,綠色債券的融資主體還是公共事業、公共交通以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且以國有企業為主,與信貸結構基本匹配。截至2021年9月末,綠色債券存量余額為1.62萬億元,在綠色債券存量規模中,主要以地方政府(4778億元)、金融(4157 億元)、公共事業(2897億元)和工業(主要是城投和交運等, 共計3555億元)的存量規模為主。從綠色債券發行主體所處的行業分布情況看,除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以外,實業以公用事業和工業為主,二者分別占比40%和49%,合計占比89%。
雖然當前的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的市場占比不算高,但未來的市場空間規模預計是百萬億級別的。根據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預測,中國2030年實現碳達峰,每年需要資金3.1萬億~3.6萬億元;若要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需要在新能源發電、先進儲能和綠色零碳建筑等領域新增投資至少139萬億元。而根據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的研究顯示,未來30~40年綠色資產的復合增速能夠維持在6.3%~8.2%的高增長,且以2020年“綠色信貸+綠色債券”規模(13.3萬億元)為基礎計算,到2050年,新增綠色投資將達127萬億元,綠色資產復合增速將高達8.2%;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新增投資將達到139萬億元,綠色資產復合增速仍有6.3%。
從商業銀行參與碳排放交易市場層面,我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經歷了七個
碳市場試點到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轉變,且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已經進入“高速運轉模式”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一是擴大碳交易體系的覆蓋范圍,從高碳到低碳、從企業到個人,逐步實現社會全覆蓋;二是保持
碳價的穩定上升趨勢,刺激低碳技術的投資與應用;三是形成國內
碳價格,保證未來我國在國際
碳市場的定價權和話語權。這也意味著,商業銀行在我國未來碳市場發展進程中,將逐步在碳金融基礎服務、碳融資服務、
碳資產管理服務等領域拓展業務。
首先,以
開戶、結算、存管等業務為主的碳金融基礎服務(包括基于銀行系統的碳交易代理
開戶系統等);據環境部的官方數據,截至2020年8月,全國試點省市碳市場共覆蓋鋼鐵、電力、水泥等二十多個行業,共計有2837家控排企業、1082家非
履約機構和超萬個自然人參與交易。
其次,拓展以碳抵押/質押貸款、碳資產回購等為主的融資業務。目前,建設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光大銀行等推出了碳排放權抵押貸款、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質押貸款等產品。
再次,承銷和投資債券。比如國開行發行了全國首單、全球最大的“碳中和”專題綠色金融債券,農業銀行和興業銀行承銷了市場首單權益出資型碳中和債券,
北京銀行發行銀行間市場全國首單碳中和小微金融債券等。
其四,碳金融理財、碳金融結構性存款等。比如興業銀行和上海銀行(601229)發行了掛鉤上海清算所“碳中和”債券指數的結構性存款,中信銀行發行了國內首只掛鉤“碳中和”綠色金融債的結構性存款產品,中銀理財發行了市場首批以“碳達峰”為主題的理財產品。
其五,未來還可通過拓展碳信托、碳
托管、碳拆借、碳咨詢等碳資產管理服務,獲得中間業務收入的提升。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