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為什么要實施“雙碳”目標?對產業有怎么樣影響?
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基礎,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文明歷史進程的核心內容。然而,隨著人口增加和生產力進步,人類正以期所未有的方式破壞生態環境,為此,在不破壞自然環境的前提下維持人類社會的延續以及如何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等問題,成為世界各國及不同社會領域的人們認真思考和關注的內容之一。而中國40年來的改革開放,經濟發展顯著的同時生態環境問題成為經濟發展的短板,并威脅著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為此,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個政黨行動綱領,將經濟社會綠色發展上升為“五位一體”國家戰略高度。進一步地,在新時代條件下,中央之所以要實施“雙碳”目標,是因為黨中央在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背景下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著力解決經濟高質量發展和資源環境約束矛盾問題的有效手段。
一方面是中國在新時代“經濟增長與環境約束”矛盾問題仍然突出。雖然中國改革40年來經濟已取得了高速增長,但目前的中國仍處于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其經濟增長態勢在較長一段時期保持中高速增長將成為一種可能,而經濟增長同時也避免不了對環境影響。加上中國目前在世界范圍內是少有的制造業大國和全產業鏈之國,是全球排碳大戶,根據全球能源巨頭BP統計:2019年全球碳排放總量341.69億噸,其中中國排放量98.26億噸,占比約29%,位居全球首位,且幾乎達到同期美國的兩倍。為此,中國政府不得不關注中國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問題并形成政策目標引導。
另一方面是中國面對國際輿論壓力必須采取相應的行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政府對世界的莊嚴承諾,中國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過程中,一直堅守“人均”原則。雖然中國人均能源需求尚有較大上升空間,但未來
碳減排壓力較大,具體表現在,即便從人均水平來看,中國人均碳排放自21世紀以來明顯抬升,陸續超越法國和英國,現已逼近德國和日本,且中國在2030年是7.4噸。從總量上講,據國際組織、科研機構測算,中國目前的年度碳排放量占全球近30%,在2030年前達峰且峰值時的碳排放將超過100億噸(美國碳排放峰值為57億噸,歐盟約為44億噸)。這也意味著,不管是人均還是總量層面,國際上對中國
碳減排的輿論壓力還很大,而中國政府提出“雙碳”目標是對國際社會輿論和大國責任的一種具體行動計劃之回應。
按照中國政府宣布在2030年前碳達峰(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碳中和(凈零排放)目標和中金研究院一項文獻研究表明:中國的碳強度(單位GDP碳排放)2030年比2005年下降至少65%,且依據2017年的碳排放量,估算2030年凈排放的峰值在108億噸。這也意味著,中國碳排放不管是從總量和人均兩個層面來看,在達峰前和達峰后的中國產業調整壓力都很大。
邏輯上,實施“雙碳”目標有兩種方法:一是減少排放;一是利用技術把排放出來的碳吸收回去。從這點上講,“雙碳”目標表面上是談環保,實際上它是個經濟概念和產業轉型問題。由于我國目前碳排放主要集中在三大行業:發電與供熱部門占比51%、制造與建筑業占比28%、交通運輸占比10%;而碳吸收主要依靠植樹造林(因
碳捕集、封存和利用等人工吸碳在我國還沒有起步)。因此,我國實施“雙碳”目標將在發熱和供電“
碳源頭”行業推動低碳轉型,并從制造業、建筑業和交通運輸業等許多“碳應用”細分行業(如
清潔能源材料、低碳技術、綠色建材、節能系統、
新能源車及
新能源電池及配套充電樁等環節)推行減排。當然,碳排放交易市場——碳減排配套的市場化手段機制也值得關注,這是因為在這個機制下,高耗能企業排碳成本就高,而園林綠化、新能源企業化身“賣碳翁”,用省下來的
碳配額可增加盈利。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