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生態環境部等5部委聯合發布關于促進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選擇實施意愿強、基礎條件較優、具有帶動作用和典型性的地區,開展以投資政策指導、強化金融支持為重點的氣候投融資
試點。2021年12月,生態環境部等9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開展氣候投融資
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通知和方案對指導意見中的氣候投融資試點進行了統一部署,標志著氣候投融資地方試點工作正式啟動。
從全球來看,目前已有136個國家提出
碳中和承諾,其中發達國家還制定大規模的
綠色刺激計劃以促進經濟復蘇和
綠色轉型。比如,作為《歐洲綠色新政》的投資支柱,“歐洲可持續投資計劃”提出未來10年調動至少1萬億歐元的私人和公共資金,支持工業、電力、建筑、供熱、廢棄物處理等行業的技術創新。美國拜登政府連續推出了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法案、重建更好未來法案,成為近幾十年來最大規模的刺激計劃。兩項法案分別部署了2000多億美元、5550億美元的氣候變化投資。
氣候投融資是指為實現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和低碳發展目標,引導和促進更多資金投向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投資和融資活動,是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氣候投融資既能引導資金投向綠色低碳產業和項目、推動經濟社會低碳轉型,又能防范和化解氣候風險,是保障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資金需求的最有效途徑。據測算,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大體需要136萬億元的資金投入,相當于平均每年投入約3.4萬億元。資金需求和供給矛盾突出,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匹配的投融資體系亟待建立。
近年來,我國在綠色金融框架下大力推動氣候投融資發展,從頂層設計、分類標準、統計制度、信息披露、評估認證、激勵政策等方面逐步完善各項基礎性制度安排,建立了初步的政策框架,氣候投融資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產品服務創新不斷涌現。人民銀行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14.78萬億元,比2021年二季度末增長6.2%。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間接
碳減排效益項目的貸款分別為6.98萬億元和2.91萬億元,合計9.89萬億元,占綠色貸款的66.9%。2021年前8個月,中國
綠色債券發行規模超過3500億元,同比增長152%,已超過2020年全年的發行額。其中,碳中和債券累計發行1800多億元。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正式上線運行,地方氣候投融資實踐持續推進,對實現
碳減排和低碳轉型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我國氣候投融資體系基本形成了“以實現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和低碳發展目標為導向、以政策標準體系為支撐、以模式創新和地方實踐為路徑”的工作格局。
方案提出的試點目標是:通過3—5年的努力,在試點地區基本形成有利于氣候投融資發展的政策環境,培育一批氣候友好型市場主體,探索一批氣候投融資發展模式,打造若干個氣候投融資國際合作
平臺,使資金、人才、技術等各類要素資源向氣候投融資領域充分聚集。為此,方案緊扣指導意見,提出5方面重點舉措,部署了多項重點任務。
碳市場是全球廣泛采用的碳定價工具,方案從兩個方面提出有序發展
碳金融的要求。在
碳金融產品方面,提出指導試點地區積極參與全國
碳市場建設,研究和推動碳金融產品的開發,進一步激發碳市場交易活力,充分發揮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的激勵和約束作用。在碳金融服務方面,鼓勵試點地區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前提下,穩妥有序探索開展包括
碳基金、碳資產質押貸款、碳保險等碳金融服務,切實防范金融風險,推動碳金融體系創新發展。
為強化碳排放核算與信息披露,夯實氣候投融資數據基礎,方案從碳排放核算及監管、氣候信息披露、環境信息共享3個方面提出碳排放數據要求。一是指導試點地區強化企業碳排放核算的監督與管理,探索開展企業碳
會計制度,定期開展企業碳審計,嚴防企業碳數據造假。二是指導試點地區建立包括企業公開承諾、信息依法公示、社會廣泛監督在內的氣候信息披露制度。2020年,銀保監會在綠色信貸統計制度基礎上發布了包括氣候融資在內的綠色融資統計制度。三是鼓勵試點地區建立環境信息共享平臺,為金融機構依據相關國家標準開展金融機構碳核算和氣候信息披露提供便利。
方案鼓勵試點地區創新推出氣候友好型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開展氣候友好型企業融資和再融資,鼓勵公眾參與應對氣候變化活動。一些地方已經創新推出碳中和貸、碳排放權質押貸款等產品。近期,碳減排金融支持工具、2000億元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貸款先后落地。
在深化氣候投融資國際合作,提升氣候投融資的質量和能力方面,近期,中歐共同發布了《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涵蓋了中歐綠色與可持續金融目錄所共同認可的,對減緩氣候變化有顯著貢獻的經濟活動清單。該目錄的發布推進了國際氣候投融資標準的互認,為實施氣候投融資國際合作項目提供了分類指南。中美發表了《中美關于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這將有助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消除全球非法毀林、甲烷減排,推進標準、政策與技術等多領域合作。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