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金融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與挑戰
近幾年我國的綠色金融得到各方推進,綠色金融體系已相對完善且系統化,中國為全球在綠色投資方面提供了有價值的戰略框架和政策指引。早在2006年,中央政府層面就已開始出臺綠色金融相關政策。2015年9月,“建立綠色金融體系”首次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提及。2016年,七部門聯合推行的《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作為世界范圍內第一部綠色金融的系統化政策文件,倡導包括綠色基金等綠色投融資的金融創新。2017年,浙江、廣東、貴州、新疆、江西5?。▍^)建立分工明確的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隨后“十九大”報告為綠色經濟未來發展前景提供了明確指示:構建市場化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2019年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同樣強調了綠色技術創新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再次強調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而十四五規劃對于綠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帶來了廣闊空間。值得關注的是,從國際看,疫情沖擊后的綠色復蘇亟待突破。全球綠色金融發展面臨的最大障礙包括缺乏清晰和持續的政策信號、方法論和相關數據缺失、金融機構能力不足、期限因素、投資條款和績效激勵不足等因素。
從國內來看,我們也應清醒認識到,在現有宏觀金融形勢和金融改革背景,我國的綠色發展仍面臨著諸多投融資方面的挑戰,與國家的綠色低碳發展目標還存在一定距離。其中,最顯著的挑戰是:,如何將綠色金融的重大頂層設計落地實施,尤其是在中國城市的綠色低碳轉型過程中予以貫徹執行。
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綠色金融體系,需要金融、財政、環保等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的配套支持,通過建立適當的激勵和約束機制解決項目環境外部性問題。同時,也需要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加大創新力度,通過創新金融工具和服務手段,解決綠色投融資所面臨的期限錯配、信息不對稱、產品和分析工具缺失等問題。
第二、為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目標,如何協調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得綠色金融自上而下的推廣方式與自下而上的落實方式有效結合,是發展綠色金融的主要挑戰之一。應綜合考慮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推動綠色與責任投資發展模式。推動統一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綠色技術標準和評價體系的建設,相關支持性政策有待加強。
我國明確提出加快推進綠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建設的目標,“十四五”規劃對綠色低碳城市的發展指明了發向,加快財稅體制和投融資機制的改革,創新金融服務,推動綠色發展是當務至急 。綠色金融已成為我國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推動區域和城市綠色投融資提供了政策框架。
第三、中國綠色中小型企業普遍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針對綠色投融資經常面臨的期限錯配、信息不對稱、產品和分析工具缺失等問題難以從傳統金融市場獲得足夠融資;綠色金融和綠色產業人才能力建設亟待增強;配套激勵機制尚不健全,綠色技術的界定、標準化和認證亟待完善;地方協同、國際合作、綠色標準、綠色技術成果轉化機制等各方面亟待突破。
第四、各地應逐步形成碳達峰、碳中和、氣候投融資、綠色金融創新方案等有效協調的機制。目前,中國的各地都正在積極開展氣候投融資方面的工作,但還未形成完善的氣候投融資的制度框架,法律、行政、財稅、金融沒有形成促進氣候投融資發展的有機統一體;氣候類項目的融資渠道也不通暢。在項目融資方面,對于城市中交通、能源、環保、建筑、市政等領域的低碳發展項目特別是公共基礎設施的項目,綠色金融及相關激勵機制亟待完善。
第五、目前綠色金融標準體系與碳中和目標有待銜接,政策的約束與激勵機制尚未完全匹配,中央頂層設計和地方區域試點、區域金融改革和宏觀政策大局之間的關系有待進一步深化。綠色金融發展應將綠色復蘇、可持續發展與應對氣候變化有效協調通過多維度的金融工具創新,滿足綠色產業投融資需求,形成可持續金融推動力,服務好實體經濟的綠色低碳轉型升級。
第六、在碳中和目標下,如何用綠色金融推進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值得深入探討。面對新冠疫情全球擴散的影響,全球經濟呈現明顯的下行趨勢。在構建內心體系方面,應以穩定市場預期,提供社會資本投資積極性為重點,包括綠色基金創新、在國內市場與技術上推動本土關鍵綠色低碳技術企業發展,如何推進發展綠色農業和農業技術研發,促進鄉村振興和綠色低碳城市、低碳小鎮的發展,發展綠色農業,鼓勵農民創業,激發農業市場心的經濟增長點,如何發展數字經濟推動綠色智慧城市發展,將綠色金融與金融科技有效銜接,對于推進為人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的產業可持續發展,應該成為碳中和目標實現的重要著力點。
第七、“十四五”期間,如何利用綠色金融和影響力投資解決污染防治、綠低碳發展、公共衛生體系等民生問題,引導資本向善流向公共領域,促進普惠金融、綠色金融與可持續金融有效銜接,推動完善政府和市場合作共贏的新機制,值得各界深入探討合力推進。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網-tan pai fang .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