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造假:破壞碳市場公平和秩序
碳市場是建立在數據基礎上的交易市場,數據質量是配額分配、企業年度
履約以及企業制定減排目標的基礎,也是實施
碳交易的保障。
為保障全國碳市場的有序運行,2021年以來,生態環境部陸續發布了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核查技術規范和碳排放權登記、交易和結算三項管理規則,初步構建全國碳市場頂層制度體系。為進一步強化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前的數據質量管理,生態環境部專門印發了《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發電設施)》《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核查指南(試行)》,對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的核算和報告進行統一規范。
然而,在全國碳市場運行不足一年,就出現了多起碳排放數據造假案,其背后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
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民進中央提交了《關于完善碳排放核算標準體系,加強
碳核查數據質量監管的提案》,認為碳排放數據造假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其中,客觀因素包括碳核算結果精確度不足、碳核算標準邊界模糊,為碳排放數據造假提供了一定的空間。
但另一方面,在巨大的經濟利益面前,企業、第三方碳核查機構存在碳核算數據造假的強烈動機。在利益驅動下,有些企業通過修改碳核算數據,使得其碳排放量降低,從而減少配額缺口,為企業減少巨額支出;第三方核查機構核查能力有限、獨立性受到挑戰,導致制作虛假排放數據核查報告行為的出現。
根據3月14日生態環境部通報,四家企業出現的問題可分為三類:第一類屬最惡劣的偽造、篡改檢測報告,無中生有制造檢測所需的煤樣;第二類突出問題是核查報告“掛名”:核查報告簽名人員與現場實際核查人員不符;第三類問題是“核查履職不到位”“核查走過場”。
企業碳排放數據背后有巨大的財務價值,這給數據造假帶來巨大的誘惑。根據南方周末《碳市場再爆弄虛作假案:碳排放數據如何動手腳?》一文報道,按照3月14日的碳排放配額
價格58元/噸,企業若能降低100萬噸碳排放量,即可減少5800萬元的支出。“碳咨詢機構稍微改動一個數據,企業可能多出幾十萬噸甚至上百萬噸配額,獲利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元。”
碳排放數據是開展碳市場交易的基礎,數據質量是碳市場的生命線。碳數據造假行為,破壞了市場公平、擾亂了市場秩序、影響了市場信心,嚴重危害碳市場健康發展,嚴重影響“雙碳”工作有序推進。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