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核算相關概念及研究
有關氣候變化相關主題和
低碳經濟的研究,僅從概念的內涵發展就經歷了一系列的發展與演變,如“碳鎖定、碳解鎖、碳脫鉤、碳達峰和碳中和”等概念的出現,與“碳”相關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碳鎖定”是由學者Unruh在2000年首次提出,認為制造業的技術及制度被鎖定在化石能源系統中,導致工業經濟發展無法擺脫高碳排放問題,而市場和產業政策的低
碳減排效果也被削弱,出現“碳鎖定”狀態。對應于“碳鎖定”,“碳解鎖”則是要擺脫這一固化局面。Unruh在之后的研究中進一步闡述了“碳解鎖”含義,指出TIC的存在導致“碳解鎖”收效甚微,只有同時進行技術和制度變革,才有可能實現“碳解鎖”。
經濟學上通常利用“脫鉤”來衡量經濟增長脫離物質消耗的變化狀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在描述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問題中,將擺脫依賴高污染、高排放來換取經濟增長的狀態稱為“脫鉤”,構建了以驅動力(driver)—壓力(pressure)—狀態(state)—影響(influence)—反映(response)為框架設計的DPSIR結構的OECD指標,并將“脫鉤”進一步分為“相對脫鉤”與“絕對脫鉤”,在保持經濟增長前提下,污染排放或能源消費增長幅度低于經濟增長時為“相對脫鉤”;當環境污染或能源消費下降時為“絕對脫鉤”。Gupta利用OECD指標對OECD成員國的經濟增長與環境退化情況進行了數據分析發現,伴隨經濟增長,衡量環境壓力的人口增長、能源產量、溫室氣體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水資源的使用和浪費等指標并不是都在下降,環境壓力指標增速低于經濟總體表現,OECD指標衡量的脫鉤并不意味經濟能夠完全實現可持續發展。
形容經濟與環境關聯性的“脫鉤”在經濟與交通運輸關聯性中等價于“解耦”或“再鏈接”,反之為“耦合”,Tapio在研究歐盟十五國交通運輸二氧化碳排放量與GDP的關聯性時,首次提出另一種有別于OECD指標的 Tapio脫鉤模型,將脫鉤分為耦合、脫鉤、負脫鉤三大類,并按照經濟與碳排放之間的彈性關系進一步細分:當經濟與碳排放的彈性關系處于耦合時,若兩者增值為正則為擴張性耦合,反之為隱性耦合;當經濟與碳排放的彈性關系處于脫鉤時,經濟增長且碳排放減弱則為強脫鉤,都增加為弱脫鉤,反之為隱性脫鉤;當經濟與碳排放的彈性關系為負脫鉤時,經濟衰退而碳排放增加時為強負脫鉤,兩者都增加為擴張性負脫鉤,反之為弱負脫鉤。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 放_交-易^網^t an pa i fa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