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生:中國碳市場發展歷程
碳市場,全名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以
碳排放權及相關產品(如
碳配額、
碳金融衍生品等)作為標的物進行
買賣的市場。碳市場的建立意在通過市場價格體現因溫室氣體排放等“負外部性”行為產生的相應成本,以“排碳有成本,減碳有收益”的理念推動企業減排,促進
綠色發展。
當今世界的碳市場肇始于2005年,《京都議定書》生效之際,歐盟、英國等經濟體相繼建立了碳排放交易體系,啟動碳市場。
中國的碳市場是在積極參與歐洲碳市場交易、借鑒先進經驗并依據自身實際情況逐漸摸索建立而成的,主要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探索階段(2005年-2012年)。早在2005年,中國即通過
CDM(清潔發展機制)參與歐盟的
碳交易市場,在當時的運行機制下,歐盟允許企業從發展中國家購買減排量以支持雙方的能源轉型。隨著
新能源產業的迅速發展,中國企業在2008年至2012年《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期間成為了碳排放權的最大供應方,參與過程中,我國相關部門、專業機構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開始籌備建立中國自己的碳市場。
二、
試點階段(2012年-2021年):《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結束后,歐盟修改了CDM規則,中國無法再參與其中。 隨之而來的是國內碳排放權交易
試點的快速啟動,2011年10月2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同意
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湖北省、廣東省及深圳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2013 年6月,深圳試點率先啟動,2016年12月,福建省試點正式啟動,自此三省五市的八大試點全部啟動運行。同時,全國碳市場的建立工作也提上了日程,2015年《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即明確逐步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2017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全國碳市場建設進入加速階段。
三、全國碳市場啟動發展階段(2021年7月至今):2021年7月7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
會議,決定于7月啟動發電行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7月16日,全國碳市場鳴鑼開市,并在北京、上海、武漢三地舉行了規模頗大、級別頗高的啟動儀式,由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北京主會場宣布開市,時任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在交易所所在地上海發表講話,多個部委、能源集團主要領導參會,彰顯了政府、各界對碳市場的重視。
啟動后的全國碳市場與八大試點并行,覆蓋2000余家發電企業、超40億噸的碳排放量,甫一啟動便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雖然開市后業內一片看好,并預計市場規模將在2025年突破千億元,未來更有望達到萬億級別,但運行兩年以來,市場活躍度始終較低,累計成交額不足120億元(截至2023年8月),加之擴容進度緩慢、數據造假等問題,逐漸令業內對市場價格的有效性和后市預期產生了疑問,碳價何時破局成了問題。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a np ai fan 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