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市場基礎不牢引擔憂
期貨和現貨是一對兄弟,關系密不可分。在碳期貨來臨前,已有現貨兄弟摸索路子,用市場化機制節能減排。2011年,按照“十二五”規劃綱要關于“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要求,我國在
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6?。ㄖ陛犑校┘吧钲谑袉恿颂寂欧艡嘟灰?a href='http://yx822.com/zhuanti/tanjiaoyishidian.html' target='_blank'>
試點工作。截至今年6月底,7個
試點碳市場覆蓋了電力、鋼鐵、水泥等多個行業近3000家重點排放單位,累計成交量突破3.3億噸,累計成交金額約71億元,形成了要素完善、特點突出、初具規模的地方
碳市場。
2017年年底,全國統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包括碳交易所、控排企業、
碳資產管理企業、
碳核查/盤查企業、節能環保企業等在內的相關市場主體受益。在此之前,各方通過多年的“跑馬圈地”,形成了一個涉及各行業各領域的龐大新興產業。據期貨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國內已經掛牌成立的
環境交易所逾20家,其幾乎都沖著一個目標——碳排放權交易,而且業務類型和發展模式大致相同。
如今,碳期貨呼聲愈高,期現兩兄弟今后如何協同發展成為當下關注的焦點。對此,期貨日報記者通過聯絡多家碳交易試點發現,行業人士在期待碳期貨上市之余也有一絲憂慮。其中,某碳排放權試點單位的一位高層的觀點最為鮮明,他向期貨日報記者表示:“推出碳期貨很重要,這是中國期貨走向成熟的標準。但目前來說,推出碳期貨的基礎條件并不成熟。雖然全國統一碳交易市場已啟動近兩年,但并沒有開始交易,各試點負責的承建工作還在落實中?,F貨是期貨的基礎,在現貨市場基礎不成熟的情況下貿然推出碳期貨,感覺很突兀。”
“碳交易現貨市場不成熟表現在多方面。”該人士表示,當前,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僅僅納入了電力一個行業,從試點的經驗來看,碳現貨市場交易量會很小,流動性遠不及大宗商品,只有待8大行業全部納入,才能保證交易的流動性。目前,全國統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制度和支撐系統處于建設中。7個試點用了五六年時間不斷完善制度,但到目前為止尚未建立起統一的制度環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還在路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與大宗商品不同,它是政策需求所創造出的市場,因此
價格和政策關聯度比較大,在制度建設尚未完善時,政策的變化會引起
價格的劇烈波動,從而誘發市場風險。
該人士表示,碳現貨與期貨市場分歸不同的主管部門,現貨是由生態環境部負責,期貨由證監會負責,這可能會導致不同部門因對碳市場功能定位不同,而產生價格“矛盾”。生態環境部主要考慮的是氣候變化、國際談判等,而證監會則主要關注價格發現、套期保值等方面。待碳交易趨近交割日時,現貨與期貨市場的價格理應趨近,但由于兩個主管部門的不同考量會對彼此的價格產生不一樣的看法。
面對碳現貨市場人士的憂慮,宋向清認為,從碳交易行業發展和期現貨市場規律來講,期貨市場一般應在現貨市場的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具有扎實的現貨市場支撐的前提下形成。就我國當前現貨市場而言,客觀地講尚不成熟,表現為交易品種少、交易規模小,交易價格彈性空間不足,政策和人為因素突出,市場的主導作用發揮不充分,在這種情況下,上市碳期貨只能說是有基礎無保障。
從碳交易行業來講,宋向清表示,期貨市場也許可以刺激并促進現貨市場加速發展,但在期現貨市場并進的情況下,由于主管部門的歸屬不同,或引發價格混亂、主體混淆、主旨錯位,導致碳交易行業投機問題突顯,從而挫傷碳交易行業積極性,需要相關部門提前做出評估,并作出預防應對預案。
最后,宋向清表示,總體來講,碳交易期貨市場年底前在廣州形成符合國家戰略,符合國際期待,也有利于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部署,但是確實面臨因現貨市場基礎不牢可能帶來的問題和隱患,而如何做到未雨綢繆,將成為考驗相關部門智慧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