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是什么?
碳匯如何交易?與生活生產又有何關系?12日,記者一行在廈門產權交易中心(廈門市碳和
排污權交易中心)找到了答案。
“選擇出行方式,再輸入出發地與目的地的里程數,點擊‘計算’按鍵,這趟行程的
碳排放量便被精確地計算出來。”站在個人
碳中和“計算器”的電子屏幕前,廈門產權交易中心綜合部副經理王博一邊操作一邊介紹。
在他的演示下,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可感——個人乘坐飛機從廈門飛
北京,距離大約2000公里,約產生364.86千克的二氧化碳,需要種一棵樹經過72.1天進行抵償。而通過中心的碳中和
平臺,個人可以支付購買碳匯,實現碳排放的抵消。
“購買碳匯后,將獲得一張碳中和證書,也就完成了個人碳匯交易的全過程。”王博說。
碳匯是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過程、活動或機制,包括了森林碳匯、耕地碳匯、草地碳匯、海洋碳匯等。“雙碳”戰略目標下,碳匯激活了森林、海洋等生態系統潛能,成為撬動
綠色發展的一個支點。
小到個人的綠色出行,大到企業的生產經營,如何挖掘交易場景,讓金融應用創新與生態價值實現相融合,實現“點綠成金”“點海成金”?廈門通過“賣碳”,持續探索全國領先的新路子。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超300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無疑是廈門生態價值轉化的聚寶盆。早在2017年,廈門產權交易中心就參與制定了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碳中和項目方案,在國內率先運用紅樹林海洋碳匯實施碳中和,這是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歷史上第一次實現“零碳排放”,也是廈門產權交易中心在海洋碳匯方面的首次嘗試。
2021年,廈門產權交易中心通過成立全國首個海洋碳匯交易服務平臺,與國內海洋碳匯領域的院士團隊合作,創新開展海洋碳匯交易。目前,平臺已與國內多地檢察院、法院開展“生態司法+碳匯交易”合作,海洋碳匯交易累計達17萬噸,占全國藍
碳市場一半以上。
“把綠色金融和民營經濟發展結合起來,海洋碳匯也成為我們創新探索的重要抓手。”廈門產權交易中心董事長連煒說。
不久前,廈門產權交易中心攜手保險公司推出全國首單藍
碳交易財產安全險,為民企廈門伏特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參與2000噸藍
碳交易項目提供綠色保險,探索開展綠色金融與藍
碳金融融合發展。
在廈門伏特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善洲看來,藍碳交易財產安全險解決了企業在碳匯預交易過程中的后顧之憂,也讓像他們一樣的民營企業能夠更好地參與到綠色低碳的發展隊伍中。
以藍碳交易為代表,廈門正著力構建獨特的“山頂到海洋”生態價值交易體系。2022年5月,廈門產權交易中心為同安軍營村、白交祠村發放全國首批農業碳票,并設立了全國首個農業碳匯交易平臺,提供農業碳匯開發、測算、交易、登記等一站式服務。目前,平臺已完成農業碳匯交易達28萬噸,成功完成國內首宗水土保持碳匯交易及全國首例垃圾分類碳交易,同時,以農碳交易為抓手,助力打造“閩寧協作”升級版。
碳匯交易的廈門經驗,也在走出福建,走向國際化。今年初,廈門產權交易中心運用海洋碳匯,助力聯合國工發組織投資和技術促進辦代表團參加聯合國環境大會的非洲行實現了全程碳中和。此外,中心推動完成了“一帶一路”航線碳中和,打造“一帶一路+雙碳戰略+鄉村振興”的新機制,創新實現了“金磚+碳交易”“金磚+碳中和”“金磚+綠色金融”。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