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是陸地最大的碳庫,廣東應如何整合森林資源,推動科學綠化向更高質量發展?在6月8日舉行的綠見未來·2022科學綠化看廣東暨廣東“雙碳”達標先鋒戰略研討會上,廣東省林業局生態修復處處長張蘇峻聚焦推進“雙碳”工作,實現科學綠化高質量發展進行了探討。
“森林是綠地生態系統最大的碳庫,我們要增強
碳匯能力,提升森林的碳儲量,發揮林業在整個“雙碳”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張蘇峻表示,面對當前的現狀,核心是增強
碳匯能力,碳匯能力最核心的一個指標就是森林的蓄積量。
張蘇峻指出,增加碳匯主要從三個渠道實現,一是增加森林面積,二是提升森林質量,三是加強森林保護、減少
碳排放,從這三個方面來推進。
記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間,廣東森林覆蓋率由56.92%提高到58.66%,森林蓄積量由5.02億立方米增長到5.84億立方米,全省森林碳匯儲量達到3.1億噸,森林生態效益總值1.36萬億元。
以“雙碳”目標為機遇,未來廣東科學綠化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在于四個環節。
一是在哪里造——也即森林增加的潛力、空間在哪里。張蘇峻透露,目前廣東正在進行造林綠化空間的適應性評估,經過初步預測,廣東有500多萬畝可以進行造林綠化。
二是解決造什么的問題。目前,廣東正在比選適合的碳匯樹種以提升碳匯速率。
三是解決怎么種的問題。張蘇峻指出,現在有些城市綠化樹更換得太快,要考慮在更換樹種方面禁止大規模的更換綠化樹種。還有在造林綠化,特別是山上造林時,禁止進行全墾,禁止獵山,減少碳泄漏。
四是要抓怎么管的問題。張蘇峻指出,未來所有的造林都要上圖,造一畝成一畝,要上到圖紙上面,落到山頭地塊,同時還要把碳匯給計量出來,“我造了一畝林,五年以后有多少碳匯,十年以后有多少碳匯,我們都能夠把它算出來,為以后進行交易打基礎”。
對于
綠色出行問題,張蘇峻指出,在現在的“雙碳”目標下,強制性減排主要是面對大中型的能耗企業,現在真正社會面還沒有很多實際行動。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