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碳匯支點撬動區域經濟轉型
未來的碳匯交易探索將會走向何方?如何去探索建立一個跨區域的碳匯交易平臺,讓政府、企業、個人,都可以在上面自由交易?如何去培育碳匯市場的交易主體?這些,在李軍看來,都是一個復雜系統性工程。“無形的森林碳匯、濕地碳匯如何開發測算?如何制定一個統一的碳匯測量標準?等等這些,都需要逐步去探索,另外,既然要讓森林持續不斷產生碳匯,就意味著也要對林地進行管理培育、進行后端管理……”
濕地碳匯的交易通道雖已打開,德清縣生態文明辦相關負責人也坦承,等待他們的,將會是一個接一個的挑戰——碳匯的交易主體不夠活躍,相關法律建設不足,交易制度亟待完善等等。
對此,德清縣金融辦黨組成員、副主任楊曉瀏的解法是,“把市場交給市場。”
他說,碳匯交易是一個政策性市場,因此需要政府制定相關政策,在碳排放總量和強度控制的前提下,推動區域內企業進入市場。
“這也是德清對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的有益探索。”楊曉瀏說,市場活躍了,對產品的要求隨之而高。就拿下渚湖濕地來說,對濕地碳匯的培育關注度就會提升。
浙江是最早進行林權改革的省份,農民是林地的實際經營主體。可在碳匯開發過程中,也面臨一個實際問題:運營主體數量大而分散,如何把分散在農民手中的碳匯集中起來開發,并且調動他們的固碳積極性,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德清的解法是,“碳匯指標”可以低息貸款,換算成“生態綠幣”,直接充進個人的數字平臺賬戶,換取日常生活用品。
“碳匯交易不是目的,只是一個撬動杠桿的支點,最終的目的,是企業社會減碳、森林濕地的碳匯量增加,實現經濟社會的綠色轉型。”李軍如是總結說。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