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促進中國碳市場發展的幾點觀察和建議
(一)加快涉碳立法進程,依法推進“雙碳”工作、保護碳資產
自我國宣布目標以來,各級政府部門和企業積極響應,著手推進相關工作。然而,立法進程尚未與其完全同步。未來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速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依法管理和規范碳市場的發展和運行。
一是修訂相關法律,如物權法等,明確增加碳配額和碳信用資產的確權條款。將碳配額和碳信用的資產屬性寫進法律文本中,規定任何個人或機構不得無故侵犯他人所擁有的碳資產權益。
二是出臺新法規或修訂現有法規,確保碳市場的健康發展和良序運行。可參考現有關于證券交易和大宗商品交易等相關的適用法規,出臺新法規或在已有法規基礎上增加覆蓋碳交易的條文,為碳交易的發展和運營建立“護欄”、保駕護航。
三是通過法規界定碳配額和碳信用的有效期,為碳金融的創新和發展提供切實保障。例如,明確所有已分配的排放配額可用于當前和下一個履約周期,確保CCER從簽發至使用期限內始終有效。這將為投資者提供一個明確的信號,有助于他們制定長期的投資策略,進而推動大規模低碳技術投資。
四是通過法規或政策,明確低碳技術投資帶來的碳減排效益的權屬和處理辦法。當投資者確信他們低碳技術產生的碳減排信用將屬于投資者,并成為投資的財務回報的組成部分時,必將吸引大量的資本踴躍參與,大幅促進低碳技術的創新和投資,助推中國碳市場的長期運行和可持續發展。
(二)加速擴容碳市場,建立碳市場調配庫(池)
建設和運行一個高效、活躍并能真正發揮其潛在作用的碳市場,需要有合理的、符合市場邏輯的系統性和策略性的設計。碳市場的設計應確保有足夠的低邊際減排成本的行業和實體包含在體系中,使資源配置得到優化。邊際減排成本低的行業和企業將獲得資金,投向更先進的低碳技術,以最經濟的方式實現相同的減排目標。
為增加市場的多樣性和靈活性,不僅需要碳市場涵蓋更多行業和不同技術水平的企業實體,還應鼓勵那些采用先進低碳技術的、原本不在碳市場覆蓋范圍內的行業和企業,以獲得減排信用并進入碳市場進行交易。在一個靈活且開放的市場環境中,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邊際減排成本選擇合適的減排或交易策略,同時更有能力靈活應對市場的變化和風險。加之碳市場所具備的金融屬性,使之能吸引更多投資者和金融機構的參與,從而提高市場的流動性和活躍度。
許多控排企業在參與交易過程中擔憂在履約臨近時,無法買到充足的碳配額或碳信用。為緩解這樣的顧慮和擔憂,確保碳市場真正服務于企業的發展和履約,可以考慮創建一個國家碳配額調劑庫(池)。這一機構的功能與目前我國油氣儲備庫和糧食儲備庫相似,旨在保障企業的履約,穩定市場,并打擊過度的投機行為。若市場設有此類調配庫(池),將增強企業參與碳交易的信心。
(三)開放資本進入碳市場,募集更多資金投入低碳技術
當前的碳市場規則限制了投資機構和銀行的參與,這主要是為了避免潛在的市場炒作和市場擾亂行為。但同時也抑制了投資機構將資本投入綠色低碳技術領域,這與建立碳市場的初衷相違背。為此,應創新市場設計,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碳市場,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用于先進低碳技術投資。同時,應鼓勵金融機構研發更多以碳配額、碳信用為基礎的創新金融產品和衍生品,如碳信托、碳質押、碳債券、碳期貨等,促進碳金融和氣候金融的發展。這將有利于深入挖掘碳市場的金融潛能、活躍交易環境,促進資本向綠色低碳技術流動。
(四)利用碳配額分配或拍賣機制,引導資金投向欠發達地區
中國的區域和行業發展存在顯著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也反映在碳減排的邊際成本上。在設計碳交易體系和制定相關政策時,應充分考慮到這個特征。在確定碳排放配額分配和拍賣,以及推進自愿碳減排項目時,可以在總碳減排強度和目標不變的前提下,為欠發達地區提供更多的配額和項目機會,而相應地對發達地區設置更嚴格的配額,并減少其項目機會。這不僅可以引導資金和項目流向欠發達地區,促進全國碳市場均衡發展,還能提高碳市場的活躍度,從整體上降低減排成本,并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然而,這些安排必須基于國家整體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承受能力。經濟與社會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始終是一國首要考慮的因素。
(五)確保碳配額和碳信用的高質量高品質
最后,需要強調的一點是質量問題。碳市場的形成完全基于政策,并由嚴格執行政策和法律來建立和維護其信譽。碳市場的設計和碳市場政策的制定,必須要確保市場中交易的基礎標的——碳分配配額和碳抵消信用——具有可信賴的高質量高品質。碳配額的高品質,主要取決于配額的分配辦法及配額的稀缺程度;而碳抵消信用的質量和品質,則取決于自愿減排的方法學是否嚴謹、項目備案(或批準)的審核是否嚴謹、項目排放的監測和報告及核實是否嚴謹。
方法學的不嚴謹和數據收集的不嚴謹甚至造假,對碳抵消信用的質量和品質都會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甚至導致碳市場的崩潰。為確保碳市場的穩定和信譽,必須有嚴格的法律和政策來打擊造假行為,建立嚴格嚴謹的方法學體系、項目審查體系和項目減排量核證體系,保障碳配額和碳信用的高質量特征,從而保證中國國家碳市場的品質,在全球碳市場中贏得良好信譽。
1、智庫文章來源:我國碳市場發展歷程、問題及建議丨成果簡述
作者注:觀點越辯越清晰、真理越辯越明。本文試圖激發對中國未來碳市場如何更好發展進行更深入思考、討論甚至辯論,而非要妄議過去及現在的政策、措施和實踐,更不是要強加作者的看法和觀點。因此,本文作者歡迎讀者提出不同的觀點和看法、歡迎讀者提出批評意見。
— END —
作者丨呂學都,國家氣候中心原副主任;許浩,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副總裁,碳中和實驗室負責人;于冰清,騰訊戰略發展部碳中和高級項目總監;陳齊家,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騰訊碳中和實驗室實習生;楊舒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騰訊碳中和實驗室實習生
編輯丨王秋蓉
來源丨《可持續發展經濟導刊》2023年10-11月刊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