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中國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正式提出“雙碳”目標——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
碳中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將完成全球最高
碳排放強度降幅,用世界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
碳中和,大力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目標提出三年以來,中國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范風險的原則,把雙碳工作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按照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有關部署,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大力推動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
綠色低碳發展,有力有為作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自主貢獻、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大國擔當,同時展現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斐然。
“雙碳”三年成績斐然
在今年8月15日的全國生態日主場活動生態文明重要成果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介紹,2020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8.4%,中國已超額完成第一階段國家自主貢獻承諾。在此基礎上,“十四五”前兩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進一步下降4.6%,此外,中國已經完成了“雙碳”政策體系構建,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最快的國家,同時,今年上半年,
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超1620萬輛,占全球一半以上。
巨大成績的背后,是政策的大力支撐。國務院國有大型企業監事會原主席趙華林指出,在“雙碳”背景下,生態文明進入“減污降碳協同增”新階段,環境保護的措施由末端治理轉向源頭控制、路徑逐步實現協同、從量變向質變過渡。
在這三年之中,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國務院發布《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各有關部門出臺12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實施方案和11份支撐保障方案,31個省(區、市)制定本地區碳達峰實施方案,“雙碳”政策體系構建完成并持續落實。
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已經構建完成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推動構建煤、油、氣、核及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保障體系;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太陽能電池、鋰電池、電動載人汽車為代表的“新三樣”成為外貿增長新動能,今年上半年“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增長61.6%,拉動出口整體增長1.8個百分點。
此外,我國還構建了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將碳排放統計核算正式納入國家統計調查制度。成立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總體組,實施“十四五”百項節能降碳標準提升行動。強化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建成5個“雙碳”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實施“可再生能源技術”等重點研發專項,強化“雙碳”專業人才培養。
同時,我國持續優化財政資源配置,落實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稅費優惠政策。據了解,2020年以來中央財政累計安排生態環保相關資金1.78萬億元。推出
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截至今年6月,兩項工具余額分別為4530億元、2459億元。設立國家綠色發展基金,首期募資885億元。深化能源
價格改革,推動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實施新能源平價上網政策,完善分時電價機制,健全抽水蓄能兩部制電價政策。健全綠色電力交易體系,全國綠色電力交易電量超600億千瓦時。
新能源發展位居前列
推動實現“雙碳”目標,能源是主戰場,可再生能源既是排頭兵,也是主力軍。
人類活動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科學上對此尚無定論,但愈發確定的是,全球升溫速度正在加快,如不加以控制,將面臨無法承受的災難性結果。而翻看我國綠色低碳發展的成績單,一串串數據令人眼前一亮。氫能作為火炬燃料,氫能大巴穿梭接駁,三大賽區26個場館實現100%綠電供應,
北京冬奧會成為首個“碳中和”冬奧會;發展
清潔能源,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截至2021年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15.9萬億元,存量規模居全球第一……
國家能源局副局長何洋介紹,我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已增長到13.8億千瓦,裝機占比超過一半,水電、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在建核電裝機規模位居世界第一,我國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清潔發電體系;風電光伏連續三年新增裝機超過1億千瓦,年發電量突破1萬億千瓦時、相當于10座三峽電站發電量,今年上半年新增裝機已達1億千瓦。能源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2022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17.5%、比2012年提高近8個百分點,新增非化石能源消費累計實現碳減排超過70億噸,平均每度電的含“綠”量達到36.2%、比2012年提高15個百分點。
有業內
專家指出,我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走在前列,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以華北地區為例,80平方米的屋頂可安裝1萬瓦的光伏組件,一年可以發13000度電,如果家里有電動車,一年的用電量在6000度左右,還有7000度剩余,發展前景非常可觀。“在未來,我國或出現以分布式能源為主、高度電氣化的獨立用電微單位、零碳能源合作社的全社會用能主流模式。”
減碳理念深入人心
近年來,消費端的碳減排已成為“雙碳”的重要領域。隨著低碳理念的不斷普及,以及金融機構、互聯網
平臺、政府的不斷探索,越來越多的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參與到碳減排中。
在北京,“個人碳賬戶”正在
試點運行,北京綠色生活碳普惠平臺“綠色生活季”小程序中,在外賣平臺選擇“無需餐具”可獲得45.72g減排量,每騎行共享單車1公里可獲得250g減排量,通過指定渠道購買綠色家電,并投入使用后最多一次可獲得375kg減排量……通過個人的綠色積分賬本,積分可以兌換電影票、鼎泰豐兌換券、30天美團暢騎卡、甜品禮券等。朝陽區的趙女士使用“個人碳賬戶”已經快一年時間,她的綠色消費場景涵蓋衣食住行等方面,可以轉化成減碳量和碳積分,換成獎品。“這種激勵會讓我更多地選擇綠色出行生活方式。”
據了解,全國多地已普及碳普惠概念,面向小微企業、社區、家庭和個人,對其綠色低碳行為的環境效應進行具體量化,并通過政策激勵、商業激勵和
碳交易等機制為節能減碳行為賦予一定的價值,從而形成社會公眾廣泛參與綠色低碳治理的良性循環。
廣東深圳去年6月上線了國內首個居民低碳用電“碳普惠”應用,一年來已有80.5萬戶家庭開通碳賬戶,全市用戶占比超1/4,累計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2萬噸,等效節約標準煤約4516噸。在該應用上,居民家庭用電每日減排量、累計減碳總值、減碳排名和減碳日歷等信息一目了然。
建設銀行在江蘇和重慶地區試點,參與者可以通過低碳軌跡或碳積分獎勵獲得碳積分;中信銀行可對開通無介質借記卡、線上轉賬、電子賬單、線上繳費行為進行碳減排量核算,從而兌換一定的權益。
據悉,以電商平臺為主的企業主導的“個人碳賬戶”也是當下主要一個大類。如阿里巴巴推出的“88碳賬戶”,用戶在淘寶、天貓、閑魚、餓了么、菜鳥等平臺上的低碳行為,皆可轉化為積分計入88碳賬戶,且運行一年多來,各種鼓勵減碳活動層出不窮。美團、滴滴等在公共交通領域,依托其龐大的客戶數量積極投入碳賬戶、碳積分體系的建設。
“在電商平臺推出的舊物改造活動中,我會跟女兒一起對一些用過的物品二次制作,培養她節約的意識。”北京市民張女士說。
相關專家表示,以全民之勢,助力生態文明新篇章;以實踐之行,引領
低碳生活新時尚。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我們定能不斷繪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更好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在綠色發展中不斷兌現“雙碳”承諾,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不竭源頭。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