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由江蘇證監局、南京市建鄴區人民政府作為指導單位,江蘇省期貨業協會、產業服務聯盟主辦,弘業期貨、期貨日報、南京河西中央商務區管委會承辦,多家行業機構支持的“2023
綠色金融服務實體期貨助力鄉村振興大會”在南京舉行。在以“為‘綠’護航金融期貨與數智科技的融合”為主題的“金融期貨+數智科技”分會場,綠普惠科技(
北京)有限公司創始人陶嵐提到,國際社會中,國消費端尤其是個人消費端減排空間巨大,潛力十分可觀,碳普惠——加快轉變公眾生活方式已成為減緩氣候變化的必然選擇。而金融機構是碳普惠的重要支撐體系。
“碳普惠的市場化機制離不開金融機構的參與。”陶嵐表示,
碳金融產品本質是以
碳市場交易為基礎形成的碳資產為媒介和標的物的,服務于商業活動,管理商業活動中產生的碳資產,使其能夠增加
碳匯或減少二氧化
碳排放的金融產品。狹義的
碳金融體系,以
碳市場為基礎,用以支持碳市場的有效與平穩運作,使碳市場能夠充分發揮其
價格發現的作用。 據她介紹,目前銀行碳金融業務創新已經加速向個人碳金融領域邁進。同時,各地的碳金融市場創新也層出不窮,涵蓋了各類主要碳金融工具。例如,廣州期貨交易所正在研究推出
碳期貨品種、我國規模最大的
碳中和主題基金寶武
碳中和股權投資基金的成立、日照銀行為山東煦國能源有限責任公司發放山東省
碳排放配額質押貸款等。
對于碳普惠與碳金融的發展,陶嵐建議首先通過碳普惠合作網絡,探索碳普惠機制商業化路徑,有效通過自愿
碳交易市場來實現全面落地,帶動C端消費者協同減碳和積極參與,將日常多頻次的低碳消費行為與環保碳激勵結合。其次,加強政企銀協合作,探索科學的碳普惠
方法學標準。再次,探索如何精準計算企業和消費者個人之間
碳足跡邊界。最后,在未來可以通過碳普惠金融產品從外賣和餐飲等行業的逆向回收包裝材料、引導產品全生命周期
碳足跡的追溯、將金融產品的場景作為個體綠色行為的激勵機制這三個方面引導公眾綠色消費。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