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對能源公司影響最大 將促使高耗能行業洗牌
貝殼財經:當前世界越來越關注
碳排放問題,我國也在推進“雙碳”目標。雙碳要求對哪一產業的影響較大?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許季剛:雙碳對于能源生產部門,即我們平時所說的能源公司、電力企業的影響很大,而且在過去的15到20年里面,這一影響逐漸凸顯。
影響之一是投資的換軌,過去能源建設投資的都是傳統能源項目,相對比較安全穩健,容易控制風險。現在有大量的投資轉移到了VRE(風光發電等波動式可再生能源Variable Renewable Energy)項目上,VRE雖然是可再生能源,但變動大,能源公司不容易管理。儲能建設如果不配上VRE,整個能源部門就有風險,所以它增加了整個體系的管理難度。
投資的換軌也帶動了產品層面創新的要求,我們需要發現新的技術,如有數據顯示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產能占全世界80%,但我們擅長的是晶硅路線,從短中期來看這一路線可能沒有競爭力問題,但放到更長期看存在問題。因為早在十幾年前的分類里就認為晶硅是第一代技術,薄膜是第二代技術(記者注:薄膜電池較晶硅電池而言長期具備更大的降本潛力)。我們的企業有量的優勢,但在尖端技術方面需要進步,要持續做基礎材料研究,才會有質的突破。
在能源應用端,最受影響的是高耗能企業,如建材、化工、鋼鐵、有色金屬,這些類別的企業對雙碳的壓力感受將會越來越強烈。
貝殼財經:歐盟的跨境碳關稅即將落地,如何看待“碳關稅”對我國企業的影響?
許季剛:坦白說中國的一些企業試圖去抗拒碳關稅,但是最終我相信是抗拒不了的,因為同樣的機制在航空領域已經實施多年,已經證明這沒有什么不能實施的。企業如果不能改變自己的碳足跡,或者本質上切換自己的能量來源,在雙碳時代是沒有競爭力的。
過去的競爭中并沒有引入碳排放這一項成本,該成本因素未來將在高耗能的企業中體現并凸顯,這將是一個非常重的成本,會把所有利潤全部吃完,乃至虧損。所以,這些行業面對雙碳時代受到的影響不是陣痛,而是行業的重新洗牌。
面對碳關稅的挑戰,目前有一類企業覺得“大不了國外市場不做了”,另一類企業認為如果現在開始調整,雖然不見得能做到多么完美,但只要比主要競爭對手領先一步就存在優勢。
還有一類企業有著世界一流的底氣,在零碳領域也要做世界一流。事實上,這并非完全是政策要求,還有市場需要的問題。現在都強調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其中E(環境)的部分相對其他二者更不容易做,如果一家企業真的把自己定位成一個長期的世界領導者,就一定會關注
低碳環保,而且一定不是被迫做。
能源行業應該多元化應對雙碳,不僅要進行產品組合調整、能源組合切換,還涉及很多節能技術、工藝的使用。有低碳的壓力才有新技術、新材料的使用。只有雙碳機制的保障,企業才有可能把高成本的技術真正應用下去,從商業邏輯上講,企業要把碳本身當做生意來做,而不能只把它當做成本項看待。雙碳的最終目的是促進
碳減排的實現,但從拉動就業等各方面角度來說,它也是一個新生市場,會涉及到大量服務、交易內容甚至金融衍生品。
ChatGPT等AI技術發展需要完善數據治理
貝殼財經:你如何看待ChatGPT等AI技術對企業的影響?
許季剛:科技分為生活科技、生產科技兩種,我會從生產科技的角度來看待ChatGPT的問題。事實上,過去也有使用AI的先例,如國外有企業很早就開始使用商業智能,雖然其更多給出的是比較線性的判斷,但這些線性判斷已經帶來了好處。例如采購機器人在歐洲已經很成熟了,整個采購行為流程不需要人為參與。
但為什么相似的工具在中國推不起來?這與很多企業的數據治理能力是有關系的。如果數據能夠絕對嚴謹地進入系統,剩下的信息由系統繼續處理,理論上不會出錯,就跟
會計系統一樣,如果出問題一定是舞弊或者錯誤。不過,從大概十年前直到現在,國內很多企業無法運用這樣的技術,主要還是公司治理和數據基礎的問題。
ChatGPT的出現說明AI有了更強的能力,但這個能力未必是一種全面的能力。當前的AI具備更好的歸納能力和演繹能力,甚至有可能基于此衍生出認知,這些能力一定能夠發揮更大作用,如輔助管理。但如果數字治理不好,AI得出的結論會不會有問題?這類AI在國內產業界應用范圍可能會相對更窄。
反過來看,我所在的行業實質上也是做歸納和演繹的,我覺得很多公司的戰略部、市場研究部的一些低價值部分會被AI替代,最后人要做出的往往是最終的決策。
貝殼財經:你如何看待當前國際上對于先進技術的封鎖,貿易壁壘以及國際并購上的難點?
許季剛:實際上,中國企業很難買到真正有技術含量的公司,一些買到的公司往往處于相對面臨淘汰的行業。我們曾經幫助國內公司買到過某持有先進技術的外國公司,國內公司并購成功后成為了技術持有者,產能加起來甚至在其所處行業成為了全球排名第一。
在這一
案例中,為何外國公司會賣出自己的技術?這是因為對方堅信未來是生物的世界,傳統石化材料已被淘汰,所以選擇在
價格最“不虧”的時候賣出,再去研發新技術新材料,這種新材料可以更貴,但在特定市場有人買單。目前,國外很多競爭者有一種思想,就是某一個行業,一旦中國人能夠開始做了,這個行業的飯就“吃不了了”,所以干脆賣出,賣出后再去突破新技術。
對于技術封鎖問題,我個人認為現在的狀態才是人類歷史的常態,之前的20年,美國自身的繁榮使得它非常樂觀,把傳統上的貿易打壓都扔掉了。但實際上,只要你的競爭力比別人強,就會遭遇打壓,德國也處于過被打壓的位置,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考慮,這是自然的事情,沒有被打壓只是因為別人還沒有注意到你。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羅亦丹
編輯 岳彩周
校對 柳寶慶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