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陸面過程模型結合多個模擬實驗,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三極觀測與大數據團隊研究員張臻聯合美國馬里蘭大學、美國宇航局及
北京大學等機構合作者,定量分析了2000年至2021年全球濕地甲烷排放量的變化。研究發現,全球濕地甲烷排放正在加劇,可能在未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威脅全球
碳排放控制目標的實現。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自然-氣候變化》。
濕地約占地球表面積的6%,是地球上最大的甲烷天然來源之一。甲烷是全球氣候變化中僅次于二氧化碳的強效溫室氣體。隨著全球溫度的上升,濕地生態系統產生甲烷的微生物活動增加,釋放出更多甲烷,這種現象被稱為“濕地甲烷反饋效應”,是地球系統科學中重要的自然反饋過程,對氣候變化有重要影響。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研究團隊發現,過去20年中,濕地甲烷排放量平均每年增加130萬噸至140萬噸。自2007年以來,大氣中甲烷濃度開始快速升高,在2020年和2021年連續兩年創下歷史新高,分別增加了1400萬噸至2600萬噸和1300萬噸至2300萬噸。濕地甲烷排放的增加高于此前在未來嚴峻氣候變化情景下平均每年增加90萬噸的估算。已有觀測數據顯示,全球大氣中的甲烷碳13穩定同位素含量呈持續下降趨勢,這意味著大氣甲烷來源的成分中,濕地等自然排放源可能是主導因素。
研究人員表示,在20年尺度上,這種增長的發生概率不到5%,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加劇,在一些地區,如非洲南蘇丹濕地,受極端氣候事件影響,甲烷排放量猛增。此外,研究顯示,南美洲是全球濕地甲烷排放最大貢獻者,而衛星數據表明,南亞和東南亞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團隊認為,熱帶非洲濕地、亞馬孫流域及周圍濕地、南亞和東南亞的熱帶濕地及泥炭地可能成為大氣甲烷排放增加的重點地區。這些地區缺乏足夠的觀測資料,未來,應利用衛星觀測和其他觀測方法加強對這些區域的監測。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