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公布了新的電力排放因子0.5703t CO2/MWh,讓我們再談一個老話題——未來全國
碳市場大一統的局面,地方
碳市場何去何從?
氣候問題和氣候政策是未來的大方向,經濟發展、政策制定、人民生活都要向氣候、生態這方面靠攏,跟著大方向走是很多交易所已經看到的。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核心問題:
誰是減排對象?
誰要面對控排難題?
誰要在控排規則下活下去?
是的,工業!
原本“矛盾”主體是地方綠色交易所與控排企業,在未來“矛盾”逐步發生轉變,地方綠色交易所和控排企業與國家碳市場的“矛盾”,那么交易所和企業的“矛盾對象”相同,是不是可以攜手并行呢?
在氣候政策下,工業既是“受害者”也是“需求者”,又是各地經濟和居民收入的“支撐者”,是全國經濟考試的主要項,并且國內的工業產值在未來很長的時間下是無法與排放脫鉤的。
所以,地方綠色交易所有一個很好的出路——成為工業的“保護傘”(這里是一個褒義詞),為地方經濟發展護航,成為氣候政策問題的解決者。如果地方綠色交易所能夠保護地方經濟,就是掌上明珠,金貴得很!
乍一看,“保護傘”?
瞬間很懵,地方綠色交易所還能有這么大的作用?
怎么成為工業的“保護傘”?
地方綠色交易所是具有很好基礎和資源的,比如說
碳核查的數據、金字招牌。
當地排放企業的碳核查數據就是一個大寶藏,即使納入全國碳市場依然還可以掌握碳核查數據。通過數據分析得出企業
碳排放問題,從問題入手幫助企業解決排放困境——這只是個簡單應用;根據當地工業優勢,深度分析數據做出一個行業標準或者成果,以此轉化為經濟效益;不斷收集數據,建立數據庫和數據模型,轉化為氣候問題解決方案和適宜當地的綠色經濟建設方案。
以上列舉數據應用的三個方向,但數據的分析應用并不僅限于這三個,而是需要地方綠色交易所用高緯度視角分析,現在階段就可以布局實施,甚至應用得當的話即會產生不錯的效果。
成為氣候政策問題的解決者,需要對于國內外的政策和要求有十分強的知識儲備和戰略眼光,構思如何幫助工業解決生存問題和盈利問題的。
地方綠色交易所一定不可把眼光和思維局限在國內,氣候問題是全球性的,面對很多國家集團發布的氣候政策也是必然的,對于外部的思維觀念和發展趨勢了如指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只有專業的人才會出具專業的意見,保持高度的專業性才能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議和解決方案,生產企業才會對“解決者”信服,企業可是最講經濟性和實用性的群體。
目前地方綠色交易所有一個非常好的契機成為“解決者”,碳關稅是一個現在和將來困擾很多地方商務部門和企業的問題。從去年開始不少出口歐盟的企業,陸陸續續收到客戶要求——提報可持續發展計劃,生產企業已經產生關于碳關稅問題的需求。
現在國內講的很多方法不是碳關稅的根本解決方案,或者說沒有從核心出發解決企業實際遇到的問題,地方綠色交易所只要手持一份可行的解決方案,加上號召力和資源,很輕松就可以成為“碳關稅問題解決者”,幫助企業有效解決碳關稅的問題就是在維護經濟發展。
解決碳關稅問題需要進一步分析生產企業的現狀和未來,中國企業出口產品大多數技術含量低,代加工模式多,利潤低,污染排放高。例如:寶武鋼鐵作為世界粗鋼產量第一的企業,依然是低利潤,如果按照碳關稅規則減去環境成本,利潤會進一步降低,更何況其他企業。
利潤進一步降低、訂單減少將會是不少企業遇到的問題。
近幾年很多企業在非常努力地縮減成本,比如有的會采用勞務派遣外包這種模式,雖然短期減少人力成本(除非后期大規模機器人替換的情況下),但是在長期低碳發展規劃會是個不小的麻煩,同樣這種用工模式也不受歐盟的認可(也可能對地方財政、人口、經濟等各方面產生負面影響),歐盟非常關注勞工問題,這同樣也是會左右歐盟客戶是否合作的條件。
不斷壓縮成本的核心點還是企業利潤不足的問題,既然歐盟推廣循環經濟計劃,那么中國企業是可以通過這些信息預判產品的設計、銷售、售后、運輸等環節的問題,通過改進讓國外客戶避免了設計成本、維修成本亦或其他成本,而這將會帶來全面共贏的局面,立足更長遠、更深入的合作和發展。
地方綠色交易所是否能夠依托專業的氣候知識和政策分析,來給生產企業提供正確有效的低碳發展方向和指引呢?
那么為工業發展保駕護航是否太難呢?
能為一個地方護航經濟,是不是可以護航別的地方呢?
沒有交易所的省份地方是不是可出現這樣功能的部門、企業呢?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