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隨著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綠色低碳創新已成企業高質量發展必由之路。如何答好
綠色低碳轉型這道“必答題”,更好推動生產生活方式全面綠色轉型?新華財經與綠色金融60人
論壇即日起聯合推出系列對話訪談《高端訪談·碳路司南》,聚焦能源轉型、氣候變化、綠色金融等話題,對話國內外學界、產業界、智庫等領域權威
專家,探索“雙碳”發展之路,共促生態文明建設。
【本期對話嘉賓】賴曉明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
【本期嘉賓主持】張俊杰 綠色金融60人論壇首席經濟學家
“全國
碳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 整個交易規模不是很大,尤其是對照45億噸總配額的發放量來看,第一年1.94億噸的成交量占比不足4%。”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在對話中表示,未來上海
環交所一是要配合好主管部門做好行業的擴容;二是盡快允許非
履約主體入市,增加主體多樣性;三是支持和引導市場創新,提高市場
價格發現能力,也為參與者提供多樣化風險管理工具。
在邁向“3060目標”征程中,2021年全國碳市場開市是一個標志性事件。開市一年多來,盡管到目前僅納入了電力行業,但在建筑、鋼材、化工等眾多行業中引發巨大反響,紛紛加快低碳轉型發展步伐,綠色低碳理念不斷深入人心。
賴曉明表示,全國碳市場總體運行平穩,初步實現了
碳價發現和推動企業減排的效果,但碳市場仍處于起步階段,一方面交易規模不大,另一方面,市場活躍度有待提高,履約型市場特征明顯。
“從地方
試點碳市場到全國碳市場,我國已歷經8年多時間。”賴曉明認為,未來一些地方
試點市場的經驗可以引入到全國碳市場中。
目前,我國碳市場架構包括三部分:全國
碳排放市場、地方試點碳市場、自愿減排市場。“這三部分大多數情況下還是相互隔離的。”在賴曉明看來,后期建設統一碳市場,需要打破市場的分割,減少市場參與主體的交易成本,提高市場效率,并加強碳市場相關機制與地方政府雙碳工作機制的有效銜接。
對于市場呼吁的引入機構投資者尤其是金融機構,賴曉明認為,從地方試點市場的經驗來看,金融機構在市場上有資源有能力,參與市場無疑對全國碳市場功能發揮、穩定運行具有重要作用,關鍵還是如何賦能。“金融機構介入碳市場,介入
碳資產管理,一個重要前提也是碳市場要建立相關的功能。”
此外,對于加快
碳金融產品創新,賴曉明也表示,金融衍生工具是把“雙刃劍”。衍生品推出的出發點是作為風險管理工具來規避在現貨市場或者資產管理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如果衍生品交易過于強調投資者或者機構的投機性,勢必也會使衍生品市場與現貨市場脫節,從而對市場形成扭曲。
“所以推動多層次市場建設,形成基于現貨的衍生品市場,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把控好相互之間的關系,將其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賴曉明說。(記者楊溢仁、陳云富)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