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破壞或需百年方可復原
進入21世紀,隨著國際地緣爭斗的深入持久和現代軍事工業的快速發展,戰爭規模、強度和與之而來的生態災難有目共睹。俄烏戰爭的爆發,令黑海生物圈和烏克蘭數十個著名國際濕地、國家森林公園及自然保護區毀于一旦。炮彈、坦克及各種重型武器在烏克蘭的美麗早春已經令“歐洲糧倉”的第聶伯河成為焦炭,環境學家認定,土耳其西部沿岸因黑海近30艘軍艦聲納噪音致使逾百條海豚擱淺。半年多的俄烏之戰,不僅令烏克蘭眾多文化遺址灰飛煙滅,而且令烏克蘭紅皮書中的不少稀有生物煙消云散。
戰斗在持續,二氧化碳就會同步晝夜排放。生化毒素滲入水域和土壤,而圍繞核電站的大小沖突又此消彼長,解除核輻射危機箭在弦上。
國際上通常在戰后關注戰爭損失,而忽視污染檢測與碳排放計算,更遑論對肇事方和發起國在污染大氣及撕裂地球諸方面的道德譴責、法律制約及經濟賠償。烏克蘭環保組織“自然保護小組”評估,戰爭造成的生態破壞或需要上百年方可緩解,有些甚至永久無法復原。
能源是軍隊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條件,熊熊燃燒的石油就是孕育和滋養現代戰爭的黑色血脈之源,對能源的過度依賴,不僅可以為之赴湯蹈火,攫取的能源反過來又服務于軍事,為戰爭添油補血,提供戰斗底氣和必要條件。
如今由于碳排放引起的地球暖化和極端天氣,已經令人類處于生存極限邊緣。地球資源的不可再生,工業生產的持續發展,以及人類對物質需要的無限放大和極度貪婪,迫使人類不得不在能源開采、使用和交易上改弦更張。
今年6月底北約馬德里峰會公布新戰略概念,就氣候挑戰提出“在日益惡劣環境下保持有生力量”,盡量擺脫化石燃料,采用氣候友好型高能效合成燃料,但礙于成員國意見分歧,目標或難實現。
現代軍隊和軍事發展仰仗單一結構的石油能源,已經捉襟見肘難以為繼,即便軍隊防御建設亦需要在應急與日常能源使用上尋求平衡點,軍事能源的變革因此需要多元體系的構建和清潔能源的高效開發,能源文化范式改革已經箭在弦上。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網-tan pai fang .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