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下的企業轉型
劉俏:碳中和引發“文明的交替”
《知行》:今年從年初到年中,中央政治局經濟工作
會議一直在強調“穩”字。那在這個“穩”字下面,是不是可以抓住一些機遇?比如說在“雙碳”戰略下,有沒有一些新的增長點?
劉俏:我覺得這幾年或者比較長的一段時間里,可能有兩個比較大的動能會發生變化:一是大家講得比較多的數字化轉型,這個背后其實對應著大量的投資機會,以及大量的企業成長、新行業崛起的可能性。另外一個主要的力量就是碳中和。它可能有點像是兩個文明在交替的一件事,就是傳統工業文明向一個新型的文明在交替。其中最關鍵的特征就在于能源結構的變化,以及人跟人之間互動方式的變化。
按照《巴黎協定》的規定,大家約定在2050年實現世界范圍內的碳中和。我們簡單測算的話,我們國家在這30年里的投資可能是在255萬億到300萬億,轉換成GDP的比例的話,一年可能要有7%~8%或者8%~9%的GDP用于投資,所以我覺得這個過程中還是有很多讓人期待和興奮的機會在里面。
《知行》:那如果從行業來說,您覺得哪些行業是最能受益的?
劉俏:我覺得能源行業沖擊是比較大的,沖擊大就意味著它有技術變革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因為碳中和本身還涉及到對二氧化碳或者溫室氣體的利用、捕捉、固存,所以這一塊的變化會非常大。我覺得可能會有一些新的模式崛起,這些行業或許現在還沒有,但是未來可能會儼然成型。
此外,像核準二氧化碳或者溫室氣體的減排(量)的中間服務,或為企業提供碳中和方面的戰略規劃、路徑安排的服務,包括金融服務等類似的一些服務型行業可能會有(發展的)機會。
《知行》:您剛提到“文明的交替”這樣一個觀點,在交替過程中可能會付出的代價是什么?
劉俏:以前就經濟學角度的生產函數來說,就是一個資本,一個勞動力。但現在你會發現,二氧化碳的排放權變成了生產要素。那整個生產函數發生變化之后,對傳統行業在技術、生產方式、管理理念上會帶來一個系統性的沖擊,所以壓力會比較大。至于如何回應沖擊,就完全看企業自身的戰略高度以及他們愿意付出的努力。
宋志平:企業綠色轉型的關鍵要化被動為主動
《知行》:宋會長您走訪過這么多企業,您覺得他們在綠色轉型的過程中有沒有一些顧慮?
宋志平:我覺得在綠色轉型上有幾個關鍵的點。一是從現有的生產入手,做到
節能減排。因為節約能源其實就等于生產能源。比如像剛才講到的智能化,其實智能化不光是減少了人工成本,最重要的是它使整個操作更加精準,這樣就節約了很多的原材料,同時也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從建材領域來講,其實我們的建筑48%左右的能源、熱量都是通過窗戶和門去散發的。窗戶就這么一個玻璃,假如把現在普通的建筑玻璃,都換成Low-E(低輻射)玻璃,三層真空,那就可以使我們現有的能耗減少70%。
同時我們還要搞大量的能源替代,像光伏、風能這些都是我們建筑材料的一部分。我們生產的薄膜太陽能電池,又叫發電玻璃,在玻璃上涂一層就可以發電了,而且(轉化率)會超過我們現有的晶硅電池。在風力發電葉片的制造上,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葉片供應商,這些新能源的到來給大家開辟了很多的機會。
所以我覺得對企業來說,你得跟上步伐,由被動變主動。你主動去做就會發展得比較好,也會有很多機遇。如果你很被動,可能就適應不了這一場變革。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a np ai fan 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