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氣候指數:亟須對接碳中和目標
由以上分析可知,國際上氣候指數的概念與時俱進,在歷經六、七年演變后,已經從投資者視角逐漸擴大到利益相關者視角。投資者通常聚焦于會影響投資回報的氣候風險及氣候機遇,但政府及多方利益相關者會跳脫出投資回報立場,關注碳中和目標的推動和進展,從而要求指數能與國家碳中和目標銜接,更具體通過其所納入的行業、脫碳率、脫碳軌跡等方面來展現。當然,在氣候指數的迭代更替中,后代的數據要求明顯高于前代,也凸顯了其間編制難度與時俱增。
依據以上對氣候指數的界定及解析,國內發展情況如何?針對于此,筆者基于嚴謹的分類方法、樣本收集、流程界定、指數篩選等步驟,從市場上潛在的ESG指數中挑出符合氣候指數標準者加以分析,撰有學術專文。于此限于篇幅不及詳述,只將分析結果說明于后。
截至2022年4月,國內市場上符合氣候指數最低界定的有18只,分別以綠色、低碳、碳中和、氣候投融資等為名。這些指數于2011年到2022年之間發布,但以近兩年最多。不過,指數被追蹤的情況并不理想,僅兩只被追蹤,其中包括”中證上海環交所碳中和指數”。另外,從指數的關切點看,18只中有3只v1,14只v2,1只v1+v2,v3從缺。
在分析了這些指數的目標、方法學、數據庫等后,筆者有幾點重要發現。
首先,以降低碳風險為目標的3只v1主要出現于2021年,表明在中國提出碳中和目標前,企業碳排放并非投資界的關注重點。其次,v1必須用到企業的碳排放數據,但國內環境信息披露不足,數據貧乏阻礙了v1的編制。第三,以捕捉可持續機遇為目標的14只v2出現于2011年至2021年之間,表明投資界熱衷于捕捉機遇,特別是可能帶來的超額收益。第四,捕捉可持續機遇有賴相關數據的協助,但國內同時覆蓋純綠和轉型企業的數據庫從缺,導致v2只能以粗略的行業分類來選股。第五,數據不足限制了氣候指數對ESG投資策略的使用,能通過可持續主題法重點聚焦于有限領域,卻不能通過較溫和的ESG整合法來調整權重,從而限制了轉型風險評估模型的設計。第六,將脫碳軌跡對接于中國碳中和目標的v3迄今未出現,這一方面表明市場對”碳中和指數”的認知有待改善,他方面也反映了相關數據的薄弱點有待優化。第七,這些指數都沒有進行績效披露,未能表明相對于市場基準,各指數對其所設目標的進展情況,從而使投資人無法評判各指數的具體表現。
總結而言,本文以氣候指數為題,說明其背后理念,梳理各代指數的目標、關注點、方法學、數據需求及披露要點。筆者更利用國際知名指數公司所編制的各代氣候指數,具體點出其使用的ESG投資策略、編制的數據庫,以及開發的評估模型,并將其對接于碳中和目標。最后,基于國內市場上符合最低氣候指數定義的18只產品,在分析了指數目標、方法學等后,筆者提出優化數據庫、披露氣候相關績效、積極對接碳中和目標等呼吁。
作者邱慈觀為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可持續金融學科發展專項基金主任,為綠色金融、氣候投融資、影響力投資、ESG等領域的知名學者,中國ESG 30人
論壇專家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