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發展
綠色金融已經成為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支付清算行業作為最重要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如何更好地擁抱“
綠色”也成為重中之重,這不僅關系到支付行業自身的轉型與優化,也影響到支付對經濟金融活動的支撐效果。
一、概念邊界的進一步探討
(一)什么是綠色
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等六部委發布《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指出:綠色金融是指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即對環保、節能、
清潔能源、綠色交通、
綠色建筑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在2022年人民銀行研究工作電視
會議上,又指出人民銀行研究系統要以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為主線,繼續深化轉型金融研究,實現綠色金融與轉型金融的有序有效銜接,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舉措。實際上,轉型金融與綠色金融相比,所支持的是高
碳排放領域的實體或經濟活動,而綠色金融則以支持
低碳經濟活動為主。
除了綠色和轉型之外,可持續、環保、ESG、循環經濟等都或多或少與綠色發展的理念相關。由此,究竟“綠色”的內涵和目標如何定位,直接影響到綠色支付的核心價值與發展目標。
(二)什么是支付
根據現有央行統計口徑,從支付工具的視角看,2021年非現金支付業務4415.56 萬億元,具體包括銀行卡、票據、貸記轉賬等其他結算業務,其他結算業務包含直接借記、托收承付及國內信用證業務。由此,非現金支付與現金支付相比,或者不同支付工具之間相比,是否“綠色程度”有差異,就值得進一步分析與思考。
從支付渠道的視角來看,2021年銀行處理電子支付業務2976.22 萬億元,主要是指客戶通過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ATM、POS 和其他電子渠道,從結算類賬戶發起的賬務變動類業務筆數和金額。包括網上支付、電話支付、移動支付、ATM 業務、POS 業務和其他電子支付等業務類型。非銀行支付機構處理網絡支付業務355.46 萬億元,主要包含支付機構發起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絡支付業務量,以及支付賬戶的網絡支付業務量,但不包含紅包類等娛樂性產品的業務量,同時實體商戶條碼支付業務數據也由網絡支付調整至銀行卡收單進行統計。可以看到的是,不同電子渠道之間、銀行和非銀行支付主體之間,都或許有“綠色”差異。
(三)什么是綠色+支付
綠色支付可以有三個層面的內涵。一是狹義內涵,即綠色的支付,加上服務對象也是綠色經濟活動;二是中間內涵,即運用所有支付手段,更好地服務綠色發展;三是廣義內涵,即只關注支付自身的綠色化,對服務對象沒有限定。
復雜的綠色目標與定位,包括工具、渠道、主體在內的支付內涵多元化,二者疊加在一起,必然產生更加模糊的綠色支付認識范疇。未來除了需更好地進行深入辨析,也可抓住“移動支付”這一零售支付的“明珠”,來看如何踐行綠色支付理念。
所謂移動支付也是寬口徑概念,我們將其界定為允許用戶使用其移動終端(通常是手機)對所消費的商品或服務進行賬務支付的一種服務方式。從支付手段看,既包括傳統的遠程和近場支付,也包括條碼支付等新方式;從支付主體看,則將銀行及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移動支付業務均納入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移動支付的發展不僅僅是支付手段的移動化,而且還包含了支付技術與服務的其他進步,如相配套的生物信息識別技術,資金賬戶結構的優化、支付信息收集與處理的機器學習方法等等。因此,移動支付也是一個系統,其綠色發展也意味著與外部社會經濟體系協同方式的優化。
二、綠色支付的功能與價值
無論如何對綠色支付予以界定,其存在的最終意義,都是與綠色發展路徑更加契合,最終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體現出應有的功能與價值。對此,我們認為包括如下重點。
(一)在工具層面體現出綠色
支付最基礎的功能,就是完成貨幣資金轉移,承載經濟、金融交易的順利進行。就此而已,綠色支付可能表現為三方面:一是促使支付活動更加安全、便捷、低成本,同時支付流程呈現更加低碳;二是通過帶來與支付行為相關的附加體驗,使得支付消費者效用不斷增進,并且培育和引導綠色活動;三是增加與支付行為相關的附加約束,尤其是將來可進一步探索可編程、智能合約設計等,引導更多的綠色支付行為。
(二)在技術基礎設施層面增加綠色
支付雖然是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的核心,同樣也需要數據、算法與算力的支撐,需要充分考慮這些技術設施的綠色建設與布局,如清算結算系統的數據中心設置、信息存儲與應用、提高布局效率與降低成本、把握好行政治理與市場治理的關系等。人民銀行在發布的《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中也提出,要著力打造布局科學、安全可靠的數字基礎設施,筑牢金融轉型與創新發展的“數字底座”。其中特別強調數據中心、金融網絡、算力體系等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任務,并指出用綠色節能技術和清潔可再生能源來支撐金融機構綠色發展。
(三)在數據治理層面堅持綠色發展
當前,數據要素應用正處于“向左走、向右走”的關鍵點,既需要打破“數據孤島”,充分發揮數據要素的價值,有力支持經濟社會發展與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又要避免數據濫用和加強數據信息保護。所謂數據治理,按照國際數據管理協會(DAMA)的定義,是對數據資產管理行使權力和控制的活動集合,包括組織、制度、流程和工具。全球來看,零售支付的價值已經不僅僅是支付本身,而是充分發掘和運用支付數據的“富礦”;與此同時,綠色金融最大的挑戰則是信息披露、數據標準等制約。未來既需要適應監管要求,推動支付資金流、信息流、業務流的有效管理,也要在合規前提下,進一步凸顯支付數據的綠色價值。
(四)建設綠色產業生態與商業生態
現代支付已經成為商業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支付為切入點,可以引導產業生態與商業生態的優化。對于前者,通過積極推動B端、G端支付的有效應用,可促進數字化、低碳綠色產業的場景落地,有效聚合產業鏈資源,更好地實現綠色產融共識;對于后者,則可把綠色支付與綠色消費的偏好深度融合,通過成本效率、增值收益、價值認同等輔助措施,努力構建綠色生活、綠色消費的商業生態圈。
(五)在國際支付領域打造綠色共識
以移動支付為例,我國在全球都有一定的先發優勢,體現為國內市場大、應用層面廣、場景豐富等等。但還有一些因素需考量,如在世界支付網絡是否處于中心節點位置,在支付網絡標準制定中是否具有話語權等。應該說,我國支付行業既有優勢也有不足,基于一般性的市場評價標準已經具有引領性,但如何真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國際競爭力,還需要進一步探討。其中之一,就是能否在全球支付創新與發展中,引領多邊共識建設、獲得話語權,對此依托于綠色、低碳的商業模式創新,顯然能夠得到眾多國家的認同,并增強我國支付行業的國際競爭力。
作者:楊濤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員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