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2020年“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出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
碳中和”的目標。2021年兩會結束后,“
碳中和、碳達峰”成為市場熱點,如何減少
碳排放成為行業內的議論最多的話題。
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明確提到“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二氧化碳作為“碳達峰、碳中和”的核心,如何減少排放在工業生產中將會愈發受到關注,對于二氧化碳回收行業來說,未來將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卓創資訊認為,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無非“替代、減少、回收”三種手段。所謂替代,即以光伏、風電、氫能源等為代表的
清潔能源的廣泛利用,來代替傳統煤電;而減少,則是逐步關停一批鋼廠、水泥廠等的大排量企業,在產業的升級改造中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最后的回收,則是指二氧化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
CCUS)。由于工藝替代的困難,水泥、鋼鐵、 化工等重工業領域的碳排放不可避免,如果不采用
CCUS,這些行業幾乎不可能實現凈零排放,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為了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選擇配套建設二氧化碳回收裝置。
對于二氧化碳回收行業來說,目前的二氧化碳已經處于供應過剩的裝置,隨著越來越多的回收裝置投產,未來勢必會對行業生態造成巨大的影響。
2019年中國碳排放量達到115億噸,而據卓創資訊數據統計,同年工業生產中二氧化碳回收量不足800萬噸,其中還有部分二氧化碳來自于氣田開采,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僅占其排放量的極小一部分。目前二氧化碳回收主要集中于煤化工、發酵行業以及煉廠的尾氣回收,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發電、鋼鐵以及水泥行業卻鮮有回收裝置,究其原因,成本是主要的制約因素。煤化工、發酵以及煉廠尾氣二氧化碳含量均可達到80%以上,提純、液化的生產成本較低,多數在100-200元/噸之間;而發電、鋼鐵、水泥行業的煙道氣濃度僅有20%-30%,水電、吸附劑費用較高,生產成本可達300元/噸左右。高昂的生產成本將導致企業在投產后如果市場
價格過低,裝置將毫無經濟性可言。
綜上,未來中國二氧化
碳市場的競爭將會越來越激烈,一部分產能落后的裝置將被淘汰,同時也會促使企業向二氧化碳的中高端利用方面轉型升級,比如高純氣應用于半導體生產、精密儀器清洗、制高價值化學品等。
縱觀中國二氧化碳市場的發展歷程,既有過無人問津的低谷,也經歷了一貨難求的輝煌。在“碳達峰、碳中和”的政策倒逼下,卓創資訊認為,未來的中國二氧化碳市場將會逐步趨于穩定,并向全面有序的方向發展。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