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探索中國碳達峰碳中和之路
新京智庫:從全球范圍內來看,其他發達國家在處理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與經濟關系時,有沒有哪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潘碧靈: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發布的報告,全世界已經有49個國家的碳排放實現達峰,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36%。與一些發達國家早已實現碳達峰、再經歷60-70年時間從碳達峰向碳中和過渡相比,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的速度更快、力度更大,面臨的挑戰也更嚴峻。
首先是發展的壓力。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突出,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均GDP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與主要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發展仍然是第一要務,發展也必須要一定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支撐,現在二氧化碳排放仍在攀升,還沒有達到峰值,下一步還要考慮實現碳中和。
其次,在全球范圍內,我國單位GDP能源強度、碳排放強度水平較高。數據顯示,中國的單位GDP能源強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我國經濟體量大、發展速度快、用能需求高,能源結構以煤為主,使得我國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高”。
再次,是碳達峰到碳中和的緩沖時間短。歐盟承諾的碳中和時間與達峰時間的距離是65-70年。我國則是積極主動設定了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實現碳達峰就需要付出艱苦努力,碳達峰之后30年就要實現碳中和,意味著達峰之后平臺期緩沖時間很短,就要穩中有降,以致快速下降,這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
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碳排放大國,我國需要在推進發展的同時實現快速減排,需要同時從能源結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生活方式等方面進行較快轉型。我們也非常希望能夠與其他國家合作,學習他們的先進經驗,共同研究適合中國國情的碳達峰、碳中和之路。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