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的挑戰與機遇
今年9月,我國承諾將加大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
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面對當下的新冠疫情和迫在眉睫的氣候危機,中國主動提升《巴黎協定》下的減排承諾并呼吁世界經濟
綠色復蘇,無疑體現了自信與擔當。
同時,我國如期實現碳中和面臨諸多挑戰。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燦表示,從能源發展現狀來看,我國富煤、貧油、缺氣,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總消費中占比高達85%,經過多年的努力,非化石能源也僅僅占比15%。石油和天然氣嚴重依賴進口,2019年對外依存度分別超過70%和45%。電力生產依然以燃煤火電為主,占比高達60%。這樣高碳、高煤的能源體系意味著高碳排放。
此外,大部分發達國家在2000年前就完成工業化、現代化和城鎮化,同時已經實現碳達峰了。這些國家計劃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還有50年的時間。我國2030年前還難以完成全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而實現碳達峰只有10年的時間,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只有30年的時間。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時間非常緊迫。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能源安全與
新能源研究室主任劉強坦言:“在碳中和剛提出時,我也感受到很大的壓力。”但是經過研究后他斷定,我國需要碳中和的目標推動經濟轉型。過去,我國經濟發展高度依賴資本和資源,技術進步貢獻偏小。而碳中和的壓力可以轉化為新型能源產業技術、
新能源業態發展的機遇以及經濟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動力。
“我國要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確很困難,但是完全有可能。”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原主任李俊峰說。我國有些省份碳排放量不是很大,比如廣東人均年碳排放不到5噸,云南人均年碳排放不到4噸,遠低于德國的8.8噸。如果學習德國喚起民眾的力量,學習美國利用市場的力量,再加上自身的制度優勢,我國的碳中和之路可能比別國走得更快。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