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電池回收再利用亟待規范
基于有限的資源,回收再利用現有動力電池被業內認為是降低原料金屬供應風險的有效途徑。
中汽研數據顯示,今年我國動力電池累計退役量將達25GWh,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116GWh。規模如此龐大,吸引了不少企業扎堆布局動力電池回收再利用。
“但形勢不太好,企業收不到料。”業內人士向記者直言,目前從事動力電池回收再利用的企業數量過多,而電池報廢時間比想象中更長,電池一層層梯次利用下來,到報廢回收有7、8年的周期。一些企業宣稱產線產能規模可觀,但實際產能只有宣傳量的1/3,甚至1/10。
回收材料沒有經濟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企業的熱情。“廢舊動力電池回收的價格很高,是新電池的7折左右,到拆解環節已經沒什么利潤了。”唐小林介紹,目前電池回收多以三元電池為主,其鋰含量是磷酸鐵鋰電池含鋰量的一倍左右,且磷酸鐵鋰沒有鎳、鈷資源可回收。因此,只有在鋰價格維持較高水平時,回收磷酸鐵鋰電池才有經濟性,其盈虧平衡線在4萬元/噸左右。
唐小林坦言,動力電池拆解回收種類繁多、拆解工藝差異較大,且評估、分選具有一定技術門檻。行業確實存在部分小商小販操作不規范問題,甚至手動拆解動力電池,安全隱患較大。
今年10月,工信部發布《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梯次利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要求對報廢的動力電池梯次利用進行規范管理。在回收再利用方面,業內人士建議,政府應完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相關法規,建設電池產業循環經濟,并提高企業準入門檻,規范動力電池回收途徑。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