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方最近的洪災凸顯了將氣候韌性融入基礎設施和供應鏈的必要性。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a np ai fan g.com
內-容-來-自;中_國_碳_0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有研究預計未來20年洪水給中國造成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可增加82%。圖片來源:Alamy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就在中國抗擊新冠疫情的同時,新的挑戰又浮出水面。特大洪水肆虐南方,長江流域受災尤其嚴重。截至7月3日,洪災已造成26省1938萬人受災,87.5萬人緊急轉移安置,直接經濟損失達416.4億人民幣,且還在持續增長。 內-容-來-自;中_國_碳_0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聯合國數據表明,1998年至2017年間,氣候相關災害造成的全球經濟損失高達2.2萬億美元,其中以洪災最為常見(占所有災害記錄的43%)。洪災不僅直接造成建筑、房屋和基礎設施的損壞,還會帶來一些由于難以核算而常被忽略的間接成本。
這種情況凸顯了將氣候韌性融入基礎設施規劃和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性,特別對于正在推進產業升級和綠色經濟轉型的中國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洪災對制造業的影響比想象的嚴重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0排0放^交-易=網 ta n pa i fa ng . co m
牛津大學和哈佛大學去年發表的一項聯合研究估計,2003年至2010年間,大型洪災可導致中國制造業企業每年平均損失28%的生產率(根據計量經濟學和投入產出模型估算,估算結果基于假設和變量在不同模擬情境中的設置而有所不同)。農業、石油和天然氣、電力以及水的生產和供應等與制造業密切相關的部門也因為與制造業聯系緊密而可能受到影響。潛在損失總額可相當于國民生產總產值的12.3%。這項研究在收集中國23個關鍵制造業部門數據的基礎上,發現重大自然災害可能會有滯后影響。災后兩年內各公司的財務損失仍可達到生產率的5%。傳統觀念認為洪災對制造業的影響是短暫的,且公司通常可以在受災后很快復原。上述研究提出了與這些傳統觀念不同的看法。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0排0放^交-易=網 ta n pa i fa ng . co m
洪災主要從三個方面影響制造業:直接影響生產(工廠關閉、設備損壞、庫存損失等);間接影響物流和運輸(道路或河流運輸受損、港口關閉);以及間接導致供應鏈中斷、短期價格上漲等。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網-tan pai fang . com
制造商受影響的程度取決于多個因素,如公司規模、可用以應對災害的資源、供應鏈結構以及能否獲得政府救助和保險機制等。
風險很可能上升
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20年全球風險報告》認為,極端天氣、氣候行動失敗以及自然災害是最有可能發生的三大風險。氣候變化可能會進一步增加極端天氣事件和自然災害(如洪災)的頻率和強度。有研究預計未來20年洪水給中國造成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可增加82%。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中國制造商很多都位于長江流域等洪水高發區。雖然許多上市公司每年都會報告洪水造成的收入損失,但關于小型企業受災情況的資料卻幾乎無從獲取。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 om
氣候變化還會給中國制造業及其供應鏈的支柱——基礎設施系統帶來影響。牛津大學2017年的一項研究顯示,許多基礎設施建設熱點都位于洪水概率越來越大的地區。江蘇、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的北部地區、黑龍江西部、內蒙古東部以及遼寧的基礎設施都可能面臨越來越大的洪災風險。在氣候模型顯示的最佳情境下,到2035年中國會有20%的電站面臨洪水概率增加的風險,而最壞的情況下該數字可高達32%。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 om
中國如何做好準備?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中國政府認識到氣候適應和氣候韌性的緊迫性。2019年發布的《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明確指出,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帶來的風險呈上升趨勢。2013年發布的《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為氣候變化適應政策和行動的總體規劃提供了戰略指導。
目前,人們大多把關注點放在農業、生態系統、城市體系和基礎設施上。有關氣候和天氣事件的經濟影響,特別是間接影響的研究和數據都非常有限。在了解不同經濟部門對氣候風險的脆弱性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尤其應關注制造業,因為他們通常位于港口城市、低洼地區或高氣候風險的墾后濕地。作為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的主要動力,制造業也具有重要的社會影響。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0放_交-易=網 t an pa ifa ng . c om
制造業企業需將自然災害和氣候變化的風險充分納入其運營和戰略規劃。供應鏈管理系統可以添加氣候視角,用以監測天氣狀況、港口關閉、交通擁堵等信息,提醒用戶供應鏈可能在何時何地出現中斷。了解供應鏈的薄弱環節和提高供應鏈的韌性還需與供應鏈上的合作伙伴以及利益相關方密切合作。企業還可以更加積極主動地應對不斷變化的氣候,充分利用新型產品和服務帶來的機會,這些產品和服務可以幫助客戶更有效地管理氣候風險。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0排0放^交-易=網 ta n pa i fa ng . co m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a np ai fan g.com
政府可以加大投入,建設具有氣候韌性的基礎設施系統,從而減輕能源與水資源供應、運輸、物流與廢棄物管理等制造業運營關鍵環節的風險。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近期發布的可持續基礎設施綜合方法便為此提供了一套貫穿整個生命周期的指導框架。政府還可以把氣候韌性納入產業政策和價值鏈戰略。一些創新型解決方案可在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和制造業企業及供應商集中的地區先行先試。對缺乏能力與知識應對氣候風險的中小型企業,應給予特殊支持。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環境服務使用者和提供者之一,完全有能力投資創新型氣候韌性應用,這些應用的開發每天都在進行中。例如,無人機已被用于識別洪災受災區域和輔助救援任務。環境監測和預警系統可以幫助企業和社區更好地應對極端天氣事件。大數據和機器學習可用于預測洪災和其他自然災害。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
更重要的是,發展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可以提升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減少對原材料的依賴,從而降低供應鏈中包含的氣候風險。綠色金融和氣候保險在評估風險、幫助制造業企業更好地實現災后復蘇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政府在綠色金融體系規劃中也強調了這一點。這有望釋放綠色保險的潛力,使之成為一項基于市場的風險管理機制,用以管理包括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在內的環境風險。
新冠疫情導致全球數百萬家工廠停產。這提醒了我們制造業對經濟和社會的重要性。疫情尤其讓我們看到制造業及其供應鏈在外部風險面前是多么脆弱。當前,政策制定者和企業正在應對新冠疫情和重啟經濟。這也正是提升制造業氣候韌性,建設綠色、可持續未來的最佳時機。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