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如何促進全社會的碳中和
下面再來看一下數字經濟可以為全社會的減排所起的作用。
在供給側,數字經濟的作用主要是為減排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從而為減排提供“推動”力。從目前看,數字技術可能通過很多不同的路徑來實現這一點。
第一個路徑是減少不必要的活動。例如,過去我們要舉辦
會議,都會選擇線下進行,中間的交通就會產生很多的二氧化碳排放。而如果使用在線
會議系統,相應的碳排放則會降低很多。
第二個路徑是對經濟活動進行優化,減少活動中的能耗和碳排放。以蓋茨在書中著重強調的水泥行業為例:作為建材行業的耗能之王,水泥生產的能耗大約占到了全球能源消耗的2%,而其二氧化碳排放量更是占到了全球碳排放量的5%。在水泥的總成本中,有60%都是能源成本。如果可以利用數字技術對于水泥行業的生產進行優化,那么不僅可以大幅度降低該行業的生產成本,提升該行業的利潤,還可以有效地減少碳排放。從技術上看,這一點是完全可能的。例如,不久前就有新聞報道,國內某水泥廠通過施耐德公司提供的APC系統優化參數,就使熟料標準煤耗下降了1公斤以上,熟料工序電耗下降了0.7度/噸。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數字技術為能源優化提供的支撐不僅僅體現在企業內部,事實上,它在企業之間發揮的協調作用更為關鍵。例如,現在很多企業都通過
碳市場來交易,購買或出售排放權,而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之下,類似的市場將會更有效率。又如,實現經濟資源的共享使用,被認為是降低碳排放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措施,而對“共享經濟”實行底層支持的,其實也是數字技術。
當然,相比于供給側,數字經濟在需求側可以為減排所作的要更多:
一方面,數字技術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有效的激勵引導,促使他們的行為變得更為環保。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曾經提出過一個“助推”的理論。這個理論指出,人的很多行為都會受到十分微小的動機的影響,因而只要對人的動機足夠了解,就可以通過微小的政策設計去引導人們的行為。具體到減排,其實很多人從本心上都是愿意對其予以支持的,但問題在于,很多時候他們并不知道自己應該怎么行動,而在行動之后,也很難看到相應的反饋。在這個時候,如果可以把他們活動的
碳足跡通過數字技術告訴他們,讓他們即時看到自己的環保行為的后果,就可以大幅提升他們配合減排的積極性。例如,我們熟悉的“螞蟻森林”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從設計上講,螞蟻森林其實非常簡單,僅僅只是把人們的環保行為進行了數字化的積分,并用“種樹”這種形式進行了一個虛擬的呈現,最后在虛擬樹養成之后,再種植一棵真樹作為獎勵——整個產品在技術上并沒有什么革命性創新,在運作成本上也很低。但是,就是這么一款產品,所收到的社會效益卻很可觀。據報道,到2020年9月時,螞蟻森林造林超過了2.23億棵,造林面積超過了306萬畝。
另一方面,數字技術可以幫助資金向使用低碳技術的企業流動。在當前條件下,相比于傳統技術,低碳技術依然是昂貴的。不僅如此,要從現有的技術轉向低碳技術,通常還需要花費一筆不菲的開支來對企業進行改造。這意味著,如果不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企業不太會選擇這些技術。目前,很多國家和地區都采用了“綠色金融”或“可持續金融”,以更低成本的資金提供來鼓勵企業選擇使用低碳技術。不過,在這個過程中,甄別金融服務的對象就成了一個問題。因為在優惠政策的刺激之下,部分企業會假裝成“綠色”企業來騙取金融支持。而在應對類似的問題時,數字技術就可以派上用場。應用物聯網技術,金融機構可以很容易了解企業的經營參數,通過人工智能對獲取的大數據進行分析,金融機構可以直接勾畫出整個企業的碳足跡,估算出其真實的減排力度。根據這些信息,它們就能夠更有針對性地把資金提供給那些真正致力于減排的“綠色”企業。
內-容-來-自;中_國_碳_0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