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作為曾經的能源轉型標桿企業,在海油融風正式掛牌之前,中海油方面已經在海上風電方面有所動作。2019年1月,在中海油的2019戰略展望溝通會上,公司CEO袁光宇就表示,公司正在海上風電方面進行嘗試。“中海油在海上風電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他說。
曾為傳統能源企業的轉型標桿,又因決策失誤淪為
新能源行業后進者的中海油,正式再戰風電市場。
7月2日,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中海油融風能源有限公司(簡稱“海油融風”)于上海正式掛牌成立。這意味著,中海油這艘能源巨輪在海上風電等新能源領域的按鈕正式重啟。
然而,此時的中國海上風電正處于爆發期,優質的海上風電資源也基本被幾大巨頭瓜分完畢。
更嚴峻的是,自2019年起,海上風電全面開啟競價模式,上網電價下調已成定局,中海油此時進軍海上風電,顯然已經錯失良機。
令人惋惜的是,中海油并非故步自封的傳統企業。早在2004年,中海油就已經涉足新能源產業,是這一領域實實在在的先驅和開拓者。
那么,作為中國最早的新能源開發企業之一,中海油為何會淪為后進者?當年紅極一時的“海上風電引領者”又為何會錯失發展良機?
中海油新能源“發展史”
把時間撥回2006年6月,中海油總部決定成立新能源辦公室,并將海上風電列為“未來30年中海油的重點投入”領域,開始提前布局海上風電資源。
2007年11月,中海油將新能源產業進一步加強,投資并自主設計建造的中國第一座海上風電成功并網發電。隨后,中海油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掛牌成立。
經過6年多發展,中海油新能源的業務已覆蓋風電、煤制氣、動力電池、生物質能、太陽能及氫能等多個領域。在其業務版圖中,地位最重要的三大板塊即:風電、煤制氣、動力電池。
而提到中海油的新能源版圖,就不得不從其背后的“操盤手”傅成玉說起。
十七大期間,時任中海油總經理的傅成玉表示,中海油的定位是一個能源公司,而不是石油公司,未來公司將重點發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節能技術領域的新產業。
可以說中海油的新能源版圖是傅成玉一手打造的,在其大力倡導下,中海油新能源的風電產業不斷壯大,戰略陣地也逐步從海上延伸到陸地。
2009年12月,內蒙古化德風電項目完成調試并網發電,每年向蒙西電網輸送1.3億千瓦時
綠色電能。“那一年是中海油新能源公司的鼎盛時期,在風電和生物質能領域都取得了不俗成績”,當時中海油新能源公司內部人士向能見透露。
在一切都向著當初傅成玉設定的方向發展時,突然的調任打亂了中海油新能源發展的步伐。
2011年4月,傅成玉調往中石化擔任董事長,原中石油副總經理王宜林接手中海油董事長。
王宜林接任后中海油新能源的發展方向出現細微變化,在新能源領域內的投資開始收縮。中海油總公司對風電業務的描述也從之前的“精細化管理作保證的‘大干快上’”,悄然轉變為“進一步進行優化重組,確保早日實現投資回報”。
2012年,中海油新能源實現了六年來的首次盈利993萬元。而彼時的國際油價高企,年度平均油價高達112美元/桶,創出歷史新高。
在中海油“2013務虛會”上,董事長王宜林對新能源亦只字未提,這與前任總經理傅成玉形成鮮明對比。
最終,已經“失寵”的中海油新能源公司于2014年1月解散,相關項目和股權出售轉讓。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