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
綠色低碳發展。”具體到廣東,就是要持續強化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打造美麗中國的廣東樣板。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社會全面
綠色轉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要重點提升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能力,促進降碳減污協同增效,推動美麗廣東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一、健全現代化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制度
將碳達峰、
碳中和融入農村環境治理體系,完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高效利用制度,推動精準治污、科學治污和依法治污。在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制度建設方面,《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等相繼出臺,不僅為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提供了制度支撐,促進了農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轉變,而且為防控與治理農業農村污染源提供了行動指向。同時,生態保護長效機制不斷健全,河湖長制、林長制深化發展,關于大氣、水、土壤和固體廢物等方面的環境保護法和環境質量標準不斷完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和生態監管體系逐步健全,為全面推進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構建綠色生態的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
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深入實施農業農村綠色低碳發展戰略,以綠色產業為重點,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培育生態產業和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建設以生態農業、綠色工業、生態旅游為主體的產業體系,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推動經濟社會實現全面綠色低碳轉型。優化完善農業產業結構,大力推進農業與文化、旅游、教育、康養等產業融合發展,因地制宜發展創意農業、休閑觀光、健康養老、民宿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推動傳統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完善綠色低碳農業產業體系,以信息技術、低碳技術帶動業態融合,促進現代農業與科技要素深度融合,發展綠色農業、智慧農業和節能環保產業,推動生態資源共享、綠色鏈條共建、低碳品牌共創,加快形成現代農村經濟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統一的可持續發展格局,加快實現“雙碳”目標。
三、完善生態監管體系,推動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統籌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落實農村環境督察與環境執法,加快農村生態修復,補齊生態環境短板,構建集治污設施和監測監管能力于一體的環境基礎設施體系,推動垃圾、固廢處理設施均衡覆蓋,促進農業農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隨著農村環境保護制度供給不斷增加和生態環境保護治理體制機制改革逐漸深化,環境大數據信息公開共享和科技治理技術更新升級,農村生態治理制度體系不斷得到真正落實和嚴格執行,環境監管制度成為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剛性約束,農業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力度進一步加大,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明顯增強,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工作依次推進,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效能穩步提升。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和先進的科學技術支撐,農村人居環境不斷得到改善,很多地區的村莊完成了環境綜合整治任務并通過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驗收,在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化肥農藥減量化不斷推進,農用地膜回收利用體系逐漸健全,回收率不斷提高,秸稈處理和糞污處置逐步科學化,促進了農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不同于城市,農村環境污染源主要是農業面源污染、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污染、養殖業和污染型小企業等,總體上呈現碎片化、分散化和無序性等特點。相對而言,涉農主體環境教育普及面不廣、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設施不足、污水處理設施不到位等現象比較常見,監管治理難度更具有挑戰性。在這種情況下,特別要強化涉農主體環境意識與行動自覺,通過規劃引導、政策支持、示范帶動,引導群眾積極參與,落實涉農主體生態環保責任,提升涉農主體的生態行動能力。在科學有效的生態治理觀指導下,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精準施策、多元治理,兼顧地域與行業發展,完善跨部門與跨區域協調機制,強化農資生產者的生態責任,多方參與、合力共治,構建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源頭預防、過程控制與依法追責的管控體系,推動形成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協同創新機制,全力防控與治理農業農村污染源,持續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實現多元主體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近年來,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制度體系不斷完善,農、林、草、水、濕等系統生態補償和修復制度持續推進,污染防治法律法規體系逐步健全,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斷增強,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態勢凸顯。科學合理的制度體系不僅提供了高屋建瓴的頂層設計,而且培育了公眾的生態自覺與責任意識。隨著綠色生態的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不斷完善,生產生活方式實現綠色變革,多元主體的治理機制創新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完善制度配套和強化制度執行,積極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和綠色低碳技術,科學化解農村環境污染與
碳排放的雙重壓力,推動生態環境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改善,綠色美麗鄉村的廣東樣板必將一步步從藍圖化為現實。
(作者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