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成都市召開生態文明建設專場新聞發布會。
在大力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工作中,成都一方面聚焦環境污染物治理,大力實施
清潔能源替代攻堅,累計完成1876臺燃煤鍋爐淘汰或
清潔能源改造,實現燃煤鍋爐全域“清零”;另一方面,通過金堂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
試點、啟動成渝氫走廊建設、強化移動源管控等措施,探索可再生能源利用,實現
碳排放強度“十三五”期間累計降低21%。
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張軍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就在這個夏天,我們先后經歷了高溫、干旱、山火、山洪、地震等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相信大家也都意識到、感受到,氣候變化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作為公園城市示范區和國家低碳試點城市,近年來,成都堅定不移走
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道路,主動對接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著力構建
綠色低碳的產業、能源、城市、
碳匯、消費和制度能力六大體系,實現了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雙降”目標,“十三五”期間以年均1.6%的碳排放增長支撐起年均7.3%的經濟增長,公園城市建設
案例入選全球28個應對氣候變化基于自然解決方案,綠色低碳正逐步成為我們最鮮明的特質和最持久的優勢。
張軍從五個方面介紹了成都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情況。
一是大力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環境污染物與溫室氣體排放同根同源,我們聚焦化石能源燃燒這一主要排放源頭,大力實施清潔能源替代攻堅,累計完成1876臺燃煤鍋爐淘汰或清潔能源改造,實現燃煤鍋爐全域“清零”;探索可再生能源利用,開展金堂整縣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建成17個淺層地溫能示范項目,年減少二氧化碳約8600噸;積極發展綠色氫能,啟動成渝氫走廊建設,累計建成加氫站3座、運營氫燃料公交車和物流車370輛;強化移動源管控,較國家規定時限提前2年供應國VI(B)標準車用汽油,截至2022年8月底,全市
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超過34.5萬輛。通過以上措施,我市碳排放強度“十三五”期間累積降低21%,人均碳排放位列北上廣深等全國十大城市最低;2021年空氣質量更是創下黨的十八大以來最好水平,黃龍溪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Ⅲ類,減污降碳協同管控成效初顯。
二是加快推進產業綠色低碳轉型。一方面推動傳統產業提質發展,嚴格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開展兩輪“散亂污”經營主體專項整治,累計淘汰落后產能356戶;青白江老工業基地成功轉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并作為國企改革典型案例入選聯合國《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特別版》。另一方面推動綠色低碳產業高質量發展,依托淮州新城等6個主要承載地和龍泉汽車城等5個協同發展地,聚焦動力電池及儲能、光伏、氫能、節能環保及資源循環利用、
綠色建筑、綠色低碳服務六大領域,大力實施綠色低碳產業建圈強鏈行動,2021年全市綠色低碳企業實現主營收入約1900億元,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34家、綠色設計產品4項、綠色工業園區4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2家。
三是積極創新低碳發展成都模式。打造“碳惠天府”特色品牌,國內首創提出“公眾
碳減排積分獎勵、項目
碳減排量開發運營”的雙路徑碳普惠機制,推出專屬綠色公益
平臺,已上線15個公眾碳積分場景和14個低碳消費場景,參與用戶數達45萬,已開發“碳惠天府”機制碳減排量7.5萬噸,通過自主認購實施
碳中和,促進減排量實現價值轉換。深化低碳產品認證制度,依托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組建成都市出口產品低碳標準與認證聯盟,鼓勵出口產品開展低碳產品和
碳足跡認證,并將認證財政補貼納入促進外貿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創新開展低碳試點示范,啟動碳監測評估、“三線一單”減污降碳協同管控國家級試點;強化金融科技支撐,四川天府新區獲批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揭牌運行天府永興實驗室;印發《成都市近零碳排放區試點建設工作方案(試行)》,開展首批24個近零碳園區、工業企業、公共機構、景區和社區試點建設。
四是持續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增強生態系統碳匯功能,構建以大熊貓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規劃建設天府綠道、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白鶴灘國家濕地公園等重大生態工程,深入推進都江堰精華灌區和川西林盤保護修復工程,全市年固碳量超過200萬噸。強化碳排放數據管理,積極參與全國
碳交易市場建設,2021年4家控排企業順利完成首次
履約清繳,開展23家省級重點企業和150家市級重點企業年度碳排放第三方核查,實現市區兩級溫室氣體清單和能源平衡表常態編制。拓展氣候變化領域交流合作,成功舉辦中國數字碳中和高峰
論壇、中國環博會成都展、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
論壇等
會議活動,加入C40城市氣候領導聯盟、宜可城-地方可持續發展協會等國際組織,推動實施C40氣候行動規劃成都項目、全球環境基金贈款項目,中國—瑞士低碳城市(成都)示范項目取得良好合作成果。
五是持續營造共建共享社會氛圍。倡導綠色出行和低碳消費,將每月5日設立為“綠色低碳出行日”,開展優惠乘坐公共交通活動;截止2022年上半年,全市85.3萬輛共享單車日均騎行約220萬人次,“蓉e行”平臺累計引導超58.5萬人次主動停駛私家車;成功創建國家級綠色商場13家、銀樹葉級綠色旅游飯店63家,評選綠色餐飲示范店198家。推行公共機構綠色辦公,構建現代公物艙,推廣使用全市一體化協同辦公平臺和無紙化會議系統,開展“零碳”會議室認證,建立會議“碳中和”機制,年節約紙張約2.5億張,政府采購節能節水產品和環保產品比重均超過90%。提高全民
低碳環保意識,《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生效施行,居民小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99%以上;成立全國首個環保志愿服務聯合會,連續四年發布城市級綠色低碳發展藍皮書,推出《低碳成都100案例》,成都生態文明建設主題公園正式開園。
張軍強調,下一步,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以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突出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著力增強城市韌性,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和污染防治攻堅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實現環境效益、氣候效益、經濟效益多贏,力爭輸出更多綠色低碳的成都經驗。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