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國提升各自的氣候應對目標、承諾到本世紀中葉實現
碳中和,最新發布的IPCC氣候減緩報告除了提醒決策者加快經濟和能源轉型,也花了很大的篇幅來討論如何充分發掘近年來社會科學研究的進展來支持更加有效和多樣化的減排策略。本次能源評論,我們就來看一下報告是如何闡述更好的服務需求管理和轉型的社會視角給日益緊迫的減排和轉型帶來機遇的。
能源與氣候問題深度解析,歡迎收聽磐之石能源評論節目。大家好,我是趙昂。上期的能源評論播客節目我跟大家分享了在俄烏戰爭下影響全球氣候和能源戰略的三個重要因素,它們分別是中東油氣供應、小型模塊化核反應堆技術和美國的低碳政策和技術創新。如果您對這些問題感興趣,請點擊收聽我們上期節目。
今天我們來談一下上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第三工作組氣候減緩的綜述報告,這是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的第三部分,前兩部分分別是氣候變化科學和氣候適應。我們先花一點時間來概括一下這份由來自超過60個國家的近300位科學家編寫的報告的主要結論,然后我們再展開討論一下,我個人認為這份報告有一個特別的地方。
這份報告關于減緩的主要結論是2021~2030年,這10年是全球實現本世紀溫度升高幅度比工業革命前不超過1.5~2攝氏度目標的最關鍵的時間窗口。因為我們看到巴黎協定指的是不超過2攝氏度,當然努力向控制在1.5攝氏度這樣的目標邁進,所以我這邊說了是一個1.5~2攝氏度這樣一個區間。科學家對截止到2021年11月的關于氣候減緩科學最新研究的梳理結果,是全球有50%的機會限制本世紀溫升在1.5攝氏度,但條件是到2020年之后的全球溫室氣體累計排放不超過5,00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這5,000億噸聽起來是個很大的數字,但是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2021年全球能源相關的
碳排放有363億噸,那么當然全球溫室氣體總排放量和全球能源相關的
碳排放之間并不是一一對應的,但是全球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當中主要是來自于能源使用的碳排放。
依照目前全球平均碳排放水平和
走勢,全球未來10年的碳排放總數就可能達到5,000億噸,全球有67%的機會將溫升控制在兩攝氏度,但條件是2020年之后的全球溫室氣體累計排放不超過11,500億噸。這聽起來比5,000億噸高出不少,但是按照目前的排放水平,那么20~25年之間的這樣一個累計排放也就達到總量了。如果要實現巴黎協定里提到的溫升控制兩攝氏度的目標的話,報告特別提出全球碳排放需要最晚在2025年達到峰值,到2030年碳排放比2019年的水平要減少43%,所以這就是這次報告發布的最核心的一個結果。
這已經是IPCC這個聯合國機構自1988年成立以來發布的第六次關于減緩的綜述報告。從上述的主要發現來看,報告的主要目的是在氣候變化科學和適應的研究的基礎上,評價減少排放以達成溫控目標,各國需要如何在政策上、在投資上、在技術推進方面如何行動。
之前的5次報告重點在討論如何從供給的角度即產生碳排放的各部門如何采取低碳技術來達到減排目標。而這里面有個假設,就是說各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對碳排放的需求是穩步增長的,當然這個假設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在過去40多年全球化發展推動的經濟增長歷程來看,全球碳排放始終在穩步上升當中,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取得了長足的經濟增長這樣的一個效果。全球數10億人從貧困進入溫飽再進入小康,這是借用中國的政策當中所提到發展階段的一個名詞。在此過程中,盡管有可再生能源和其他低碳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但全球能源系統仍然是以化石能源為主導。然而放眼未來30~40年,全球化面臨挑戰,很多人認為全球化很有可能進入低潮,經濟增長難以維持之前的水平,全球的人口結構也會發生重大變化。
中國目前還是中等收入國家,但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特征了。因此在未來的 GDP增長預期以及與此緊密相關的人口變化的情景下,我們看到這給全球,特別是一些經濟增長比較快速的像中國這樣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特別是減緩政策帶來更多的復雜性。
IPCC的科學家在考慮到這些因素之后,同時也結合了所謂“體面生活水平”這樣的概念。當然這個概念不是用來形成全球不同國家和文化定義什么是體面生活這樣的一個達成的共識,而主要來界定維持體面生活,我們全球的人均碳排放究竟在怎樣的一個水平或者一個范圍。在此次報告里增加了一個重要的內容,即從需求和服務的角度來考慮減少碳排放有哪些機會。
為了便于理解這次報告采用的新方法究竟有哪些重要性,我們來看一下整個報告的結構。報告共分17章五大部分,第一章是介紹和框架;二到五章講了排放的趨勢、驅動因素和排放路徑;第三部分六到十二章分社會經濟部門講了減緩的策略,從能源到農業,從建筑到交通等,第十二章還專門講了跨部門如何協調合作;十三到十六章是第四部分,聚焦于機制安排,包括國際國家地區等不同范圍的涉及金融和技術等因素;最后一部分是第十七章,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這個作為背景來討論如何加速全球向低碳的轉型。
IPCC此次減緩評估報告主要采用的兩個新方法,一個是評價服務需求管理對減排的作用,以及減緩帶來的社會影響方面,整個第五章是討論這樣的內容,也是我們今天待會要分析的地方。第二是第十六章聚焦于創新和技術發展轉移。另外報告在未來排放路徑分析中也劃分了短期,就是從現在到2030年,中期到2050年和長期到2100年本世紀末的這樣的三個時間尺度,并將最新的NDC就是國家自主預定貢獻承諾與減排路徑對比,看看它們對于長期溫控目標有怎樣的意義。
最后從剛才報告結構介紹也可以看出,此次報告也是首次把低碳轉型放在面向2030年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的情景下來審視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報告增加關于服務需求管理對減排的作用和減緩帶來的社會影響方面的內容,與近年來在這方面的研究顯著增加有直接的關系。這一領域涉及的學科當然很多了,有社會學、心理學、性別研究、有政治科學、有行為科學、有行為經濟學,那么已經發表的學術文章有近10萬篇,每年還以15%的速度在遞增。
內-容-來-自;中_國_碳_0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對話:趙昂 編輯:李穎
在IPCC的前4次評估報告里面,基于理性人的理性選擇,是一個隱含假設,即人們可以獲得充分信息和不受限的處理能力來最大化自身期待的效用。人們的不同偏好也就僅體現在財富風險態度,就是面對風險的態度和時間的折現率三個方面。第五次評估報告其實有所改變,它拓展了這個目標范圍,將物質的、社會的和心理的等因素納入到分析當中,同時決策過程的復雜性也被考慮了。然而第五次評估報告里仍然忽略了其他的重要因素,而這些因素是近年來行為科學研究對公共政策決策有貢獻的地方,比如結構性的、文化的和制度性的因素對人行為和決策的影響,以及物理的和社會的場景的影響。這不由讓我想起來,去年就是2021年,我們機構在伯爾基金會支持下,電動汽車普及過程當中行為經濟學方法可以發揮怎樣作用的一個研究,如果您感興趣的話,也可以上我們的網站去下載我們的報告。
顯然作為綜述報告,IPCC自然會將社會科學研究的新進展放在他們的綜述當中,因為這些新進研究成果將對公共政策產生深遠的影響。在談到采用社會科學研究的新方法的重要性時, IPCC報告指出一則它可以為減緩提供更多選項,二則可以找出那些阻礙社會經濟技術和制度變化的社會和文化方面的因素并加以解決,這也會給減緩帶來新的機會。
那么需求側的減緩與哪些社會角色相關?報告指出有5種,分別是個人、群體、公司、制度安排和基礎設施或基礎架構。個人的話舉例說,比如消費選擇、個人習慣;群體的話,比如說社會運動或者是價值觀;公司的話,比如說投資、廣告營銷;制度安排里面包括政治組織、行政監管;最后這個基礎架構是包括長期的投資和融資安排,這些角色在推動社會變化方面一般是中性的。所謂中性就是說它既可以支持保持現狀這樣的一個目標,也可以成為帶來改變的推動力,而就看你怎么去讓這些決策之間彼此發揮作用。而這些角色在從供給和需求方面考慮減緩行動時,它都可以發揮作用,只是之前重視供給,現在將需求也放在考慮的重要因素當中。設計有效的干預措施可以改變社會的實踐,同時影響碳排放和人的福利。
轉型性的改變需要5種角色都參與到協同行動當中,因為應對氣候變化所需要的系統性的社會經濟的轉型,涉及行為文化制度和基礎架構的這種根本變化。當然提到變化的話,第五章當中也是列舉了三種方式,這三種方式的話,就叫避免、轉移和提高。下面我們來稍微舉一個例子來說一下,社會規范的變化或者榜樣的影響,我們都知道一種社會潮流或者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公眾人物,他們的影響可以讓更多的個體加入到低碳出行的方式當中。以前更多的是以私家車出行,現在更多的是以自行車、公交或者是步行的方式來解決出行需求。這在很多西北歐國家的中小城市成為人們越來越接受的方式,這種減排方式稱作轉移,即由高碳出行轉移到低碳出行。
另外一種是將長途航空旅行減少到每年只有一次,這樣帶來的減排是因為避免了頻繁乘坐長距離飛機而帶來的。或者是每周有一天居家辦公,疫情情況下可能很多機構公司都不是每周有一天了,一周有很多天都是居家辦公。通過這樣的一種工作時間的調整,減少通勤相關的碳排放,這些例子也可以帶來減排,這種方式稱作避免即改變行為習慣和方式,避免了碳排放。
第三種方式是提高,它是指對現有的技術和方式進行改善,在滿足需求的條件下減少排放,例如提高建筑能效、提高機動車燃油效率或者是提倡生態駕駛,或者在不影響舒適度的情況下,將冬天和夏天室內溫度分別調低和提高一攝氏度。這些的話通過是提高供暖系統或者是空間制冷系統的使用效率來去達到減排的目的,這些都是提高的
案例了。
我們在不久前的一期節目里面,其實討論了國際能源署IEA發表的一篇歐盟國家如何減少對俄羅斯油氣依賴的報告,那報告里面就提及了消費者降低冬天時溫度的做法,可以帶來非常顯著的能源節約,那么每降低一攝氏度可以節約取暖劑6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消費,這指的是整個歐盟。這占到最近歐盟年進口俄羅斯天然氣總量的3%左右,所以小小的一個溫度的調節,就可以帶來這么高的能源節約量。
這些都是具體的案例。對于系統性采用基于需求管理的減緩策略,究竟可以帶來多大的改變呢?報告也給出了一個非常令人刮目的數據,那么基于滿足服務質量,針對了5大社會角色,應用了三種減緩方式的需求管理,可以到2050年減少45%的上游能源需求。具體來說2020年全球一次能源需求總量相當于174億噸標煤,而如果減少45%的話,那到2050年全球的一次能源需求總量的話,其實只需要95億噸標煤。所以這就回到了剛才我一開始提到的話,通過對需求管理和需求挖掘這種減排的潛力,其實我們可以看到未來幾十年,我們究竟對能源需求的總量會和現在比起來有很大的減少,這樣的話可以給我們看到提供了一個應對氣候變化,減少碳排放的同樣重要的思路,除了我們在供給端加大低碳轉型之外,那么在需求端的管理,也可以通過改變這種個體的、群體的、公司的、制度的或者是基礎架構的這些社會角色的這種作用互相影響,能使得整個社會經濟的體系是更像一個低碳的這種能源和經濟友好的一種方式轉變。所以可以看出來這個報告里面最終提出來的第五章整個一章內容在提倡的這種利用社會科學近些年發展的新的一些研究成果,來幫助我們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更好的設計更有效的減緩政策。
好的,本次能源評論節目就到這里,下一期節目我們會繼續討論IPCC氣候減緩報告,這個綜述報告,焦點的話是討論知識的鴻溝或者知識的差距,英文叫knowledgegap。很有意思的是我在瀏覽報告的時候發現報告幾乎在每一章里都專門辟出章節來討論目前研究的一些差距或者是空白,我覺得通過了解這個內容,我們可以更清楚的去看到減緩所面臨的挑戰和機會。
那么IPCC每隔幾年發布綜述報告,從1988年到現在IPCC已經是30多年的歷史,但是也就發了6次,所以平均下來的話可能是每五六年發一次,這個本身也是一個認知提升和學習的過程。如果我們可以了解站在全球減緩科學研究前沿的科學家,如何理解知識的差距和空白的話,那么對我們更好的理解和參與氣候變化公共政策的討論將有非常大的益處。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