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推動多種監測手段融合
此次生態環境部還在文件中指出,在區域層面,探索大尺度區域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監測。在全國層面,探索通過衛星遙感等手段,監測土地利用類型、分布與變化情況和土地覆蓋(植被)類型與分布,支撐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
多位受訪者對記者表示,當前全球甲烷排放都在從因子計算法向以遠程紅外測量儀、無人機航掃、遙感衛星等為代表的實測法發展。
“核算和監測確實是不容易的。核算的標準、邊界、指標以及處理數據的方式,都是重要的因素,但很多實地監測很難達到效果。”龐廣廉坦言,“幾種監測方式均不可偏廢,可以在一些主要的地區,比如東北、陜西、新疆、四川幾個主要的油氣生產區內建立監測設施,以獲取更加可靠的數據。”
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大氣部溫室氣體室主任毛慧琴指出,可以通過高精度的衛星遙感反演、結合“自下而上”的排放清單進行排放量反演。但甲烷排放遙感監測、監管是一個系統工程,除了監測外,還要做好監管、評價、考核等工作。
張建宇指出:“我國生態環境系統目前主要是針對PM2.5、二氧化硫等傳統污染物,監測標準和技術手段也都不是把它作為溫室氣體或污染物來監測,這是我們目前廣泛應用中存在的弱點,甲烷監測還有較長的制度建設、能力建設的路要走。目前符合新的管理思想的能力,都主要植根于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和企業內部,且還處在探索階段,沒有上升到行政管理的具體實施層面,這是我們亟需加強的工作。”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