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開的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上,我聽到這樣一組數字:在我國的生態脆弱區中,76%的縣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這些縣的土地面積、耕地面積和人口數量,分別占到生態脆弱地區土地面積的43%、耕地面積的68%、人口數量的76%。我們知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補齊扶貧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這兩大短板。而這組數據則顯示了扶貧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性。
中國的貧困地區、貧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短板。補齊這兩塊短板,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與反貧困有機結合起來。這是貧困地區科學發展的基本原則,也是生態脆弱貧困地區扶貧開發、生態文明建設的努力方向。
我國大部分貧困地區和生態脆弱地區在地理分布上存在很強的耦合性,而生態脆弱就意味著這些地區難以通過重化工業化等方式來推進減貧發展。同樣還有這樣的一組數據: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我國重點生態功能區基本上覆蓋了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國家禁止開發區域中有42.9%的區域位于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
我國的貧困地區往往是自然資源富集區,又是重要的生態屏障區和生態脆弱區;既是經濟發展、生態保護戰略區,又是經濟社會相對落后和貧困人口聚集區。具有一般性貧困和生態性貧困疊加的特征。因此,這些地區的發展必須走綠色發展的道路,脫貧攻堅必須以綠色發展為原則。要積極推進綠色與減貧無縫對接,貧困地區要走綠色減貧、生態減貧創新之路。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綠色減貧的本質就是以生態保護為出發點來進行減貧。貧困地區人口大多受教育程度低,生存技能較落后,自然減貧能力弱,以前主要依靠政府的單項扶持。而實施綠色減貧,是從綠色發展角度出發,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建立相應的綠色扶貧項目,通過培訓貧困人口專業技術,拓寬其就業渠道和收入來源,從而提升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這是發展方式從外源向內源的根本轉變。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綠色扶貧戰略因地制宜,結合地區的發展特點,提出不同的扶貧模式。對于自然條件極差的貧困地區,實施生態搬遷等包容性的減貧路徑。對于生態條件較好的地區,由以前大力開發的扶貧模式轉化為以保護利用為主的長效扶貧路徑,如建設生態觀光景區等旅游產業等。而生態條件多樣性的地區,既有自然環境較好的區域,也有生態破壞較嚴重的區域。為此,要采取針對性的綠色減貧措施,對生態薄弱區加大管制保護力度,對自然條件較好的區域要采取適當利用的減貧方式。
綠色減貧是以多維貧困為依據,以綜合減貧成效為標準的多維減貧。其發展模式也綜合考慮了經濟、健康、環境等多方面因素,根據不同地區貧困條件采取針對性的扶貧開發措施。如旅游扶貧、生態扶貧和光伏扶貧等,都是有效借助于當地自然條件而開發的長效減貧模式。我認為,綠色減貧的最大意義在于其產生的減貧效應不僅體現在收入的提高,同時還體現在環境、生態、文化等綜合效應上。同時,綠色扶貧也實現了經濟目標、社會目標和生態目標的統一。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0排0放^交-易=網 ta n pa i fa ng . co m
但是生態補償并不能根本解決貧困問題。扶貧關鍵還是要提升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而建立綠色經濟長效發展機制才是根本所在。貧困地區應立足階段特征,推進生態涵養、升級發展。生態是貧困地區最寶貴的資源、最核心的競爭力,貧困地區的資源稟賦大多具有獨特性、稀缺性、不可復制性,是參與區域競爭的重要法寶。因此,要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脫貧雙贏。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綠色減貧的核心包含“綠色”和“減貧”兩大落腳點。在扶貧開發過程中,要兼顧扶貧成效和經濟增長綠色度。為了促進綠色減貧真正發揮實效,我認為,應將綠色減貧納入貧困縣考核機制,把經濟增長綠色化當作新的貧困縣考核指標中衡量減貧成效的重要標準之一。針對貧困地區多屬水系源頭區、生態涵養保護區的實際,要加大貧困縣考核機制中生態文明建設的考核力度。提高生態效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等指標的權重,通過考核引導貧困縣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0放_交-易=網 t an pa i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