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11月10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結果,兩次世界大戰、經濟大蕭條以及1987年簽訂的一項限制消耗臭氧層化學物質的國際公約,居然令人驚訝地延緩了全球變暖的步伐。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
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生態經濟學家francisco estrada與同事,分析了1850年至2010年年度溫度數據,以及1880年至201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趨勢。這些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以及含氯氟烴,后者是一種能夠在大氣中捕獲熱量的臭氧層消耗物質。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om
與依賴氣候模型進行模擬不同的是,研究人員這一次使用了一種統計學方法,據稱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氣候系統中的各個組分對于因吸收熱量而導致的變暖或變冷(被稱為輻射效應)所起到的作用。研究人員發現,氣溫的變化與人類開始調整溫室氣體的排放相一致。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排.放_交^易=網 t a n pa ifa ng .c om
1940年至1970年的一個冷卻期之前被歸咎于自然變化,以及隨著歐洲工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恢復,其所排放的污染物對太陽的屏蔽效應。但estrada和同事發現,氣候變化其實與因經濟低迷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減少有關。溫室氣體排放的顯著減少曾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ai fang . c o m
對于上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這段時期,這篇論文所展現的經濟因素驅動溫室氣體排放減少的方式“非常到位”。美國大學公園市馬里蘭大學的大氣學家ross salawitch表示:“它擊中了‘甜點’。”
研究同時表明,全球變暖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便開始減弱。estrada的研究將這一結果與1987年簽署的《蒙特利爾議定書》聯系起來。《蒙特利爾議定書》禁止排放cfc——該物質曾被廣泛用于制冷劑、溶劑以及推進劑的制造,從而旨在阻止臭氧層消耗,后者使得更多炙熱的太陽輻射能夠到達地球。根據與該項研究成果配發的一篇評論文章,如果cfc排放當時未被禁止,那么全球今天的溫度至少將升高0.1攝氏度。 本*文@內-容-來-自;中_國_碳^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如果沒有《蒙特利爾議定書》,那么我們現在的溫度肯定更高。”salawitch對此表示贊同,“但我對于最近的全球變暖暫緩緣于這一原因感到懷疑。”他說,estrada的研究如果能夠考慮海洋熱量攝取的變化以及氣溶膠冷卻效應,則會更加具有說服力。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
《蒙特利爾議定書》又稱作《蒙特利爾公約》,是聯合國為了避免工業產品中的氟氯碳化物對地球臭氧層繼續造成惡化及損害,承續1985年的《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的大原則,于1987年9月16日邀請所屬26個會員國在加拿大蒙特利爾所簽署的環境保護公約。該公約自1989年1月1日起生效。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 ai fan g.c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