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難:模式標準不統一,經費技術欠缺
雖然飽受霧霾困擾多年,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國大氣污染來源解析還處于探索階段,存在多重困難。
去年12月30日,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仁健對外公布研究課題,稱北京PM2.5的來源中汽車尾氣占比不足4%,因與此前北京官方公布的22%的結果相差甚遠,一時間成為熱門話題。
霧霾來源眾說紛紜,科研報告相互打架,全因來源解析工作不好做。
有
專家表示,由于研究的樣本不同,監測點位不同,使用的方式不同,來源解析結果也會不同。“這是來源解析報告之所以要建立部門之間聯合論證機制的原因,確保城市霧霾來源解析的成果更加準確,更加科學,避免不同科研機構之間研究結果差異較大,引起社會的誤解。”
總的來看,目前污染物來源解析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困難。
從主觀因素來說,缺少統一的研究方法以及解析模型。其結果是容易導致即使是同一區域,得到的源解析結果也不一樣。
據了解,目前大氣污染的來源解析技術主要包括源排放清單、擴散模型和受體模型等三類方法。中國細顆粒物來源解析最常用的手段,是受體模型,也是目前國際上流行的一種標準的受體模式法。
然而,因為每種方法都有自己的局限,為了提高來源解析結果的可靠性,目前,采用多種來源解析方法相互匹配和相互印證正成為來源解析技術的發展方向。
因此,有專家建議,來源解析報告中應包括詳細的工作內容、內涵、方法、對比和不確定分析等,以免誤讀。
在這方面,環境保護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對來源解析工作的開展進行了指導、規范,并制定統一的研究標準。
去年8月,環境保護部編制并發布了《大氣顆粒物來源解析技術指南(試行)》,指導各地開展大氣顆粒物來源解析工作。
今年3月11日,根據專家的論證意見以及各地試行指南后的反饋意見,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發布了《環境空氣顆粒物來源解析監測方法指南(試行)》第二版。
9月,為指導各地開展大氣排放清單編制工作,環境保護部相繼發布了《大氣細顆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大氣揮發性有機物源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大氣氨源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試行)》及《大氣污染源優先控制分級技術指南(試行)》等4項技術文件。
目前,《大氣顆粒物來源解析技術指南(試行)》中的來源解析技術方法已在全國30多個城市推廣應用。
除方法不一外,來源解析還受季節、點位、地質地貌等客觀因素影響。所以,各地得出的來源解析很有可能只是階段性成果,是個別樣品得出的結論。
比如, 2011年北京市環保局曾發布過一次PM2.5源解析結果,其中區域傳輸占比為24.5%,和現在28%~36%的比例就有差距。
環境保護部環境監測司司長羅毅對此曾提出,做霧霾的來源解析,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監測,獲取大量的監測信息,做大量的源分析。因為采樣點位、采樣周期、樣本數據、分析方法、研究人員的經驗等都可能影響其精確性。
此外,PM2.5的來源分析工作還十分復雜和昂貴。有媒體報道,廣州來源解析項目對一個多環芳烴進行檢測要3000元。而這樣的膜樣品分析至少需要500對,項目負責人坦言:“沒有500萬元是弄不出來的。”
一套精密的實時在線監測系統的實驗艙造價在千萬元,一臺重金屬分析儀器高達數百萬元,專業、嚴密的進口空氣罐一個就要幾百美元。
儀器檢測
價格的昂貴,是擺在來源解析面前現實而客觀的困難,一般的地方環保部門很難有足夠的財力、人力進行來源解析工作。基于現實的考量,各地環保部門大多采取和科研機構合作的方式進行來源解析。
盡管困難不少,大氣污染來源解析仍朝著既定進度推進。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