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服務于國際資管巨頭的關鍵中介機構,MSCI本身也面臨巨大的氣候轉型挑戰。
為了助力投資者備戰氣候變化,MSCI推出了各類工具,例如MSCI氣候風險估值模型(Climate VaR)提供關于與嚴重天氣危害(如洪災)有關的物理風險的一系列見解。分析顯示,MSCI ACWI指數成分股擁有的全球設施中有近7%受到沿海洪災風險的影響,而近62%的指數成分股至少有一處設施位于容易發生洪災的地區。投資者需要考慮這些風險并將此信息整合到投資決策中。
此外,MSCI的投資組合變暖潛力(Warming Potential)工具旨在幫助投資者測算投資組合未來的升溫貢獻值,把自然風險通過模型轉換成公司實際資產的損失或獲利值。
MSCI提供的投資工具與金融穩定委員會(FSB)氣候相關財務披露工作組 (TCFD)一脈相承。TCFD已得到逾238家公司(包括150家金融機構) 和投資者的公開支持,他們代表的總市值超過6萬億美元、資管規模達81.7萬億美元,這可促進實現信息披露的廣泛采納和統一。TCFD對資產所有者的好處之一在于,將重要氣候相關風險和機遇轉化為財務指標,因為氣候和環境風險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場失靈的結果,因此并未反映在
價格上。TCFD表示,加強對與投資者有關的兩類氣候相關風險和機遇的信息披露至關重要,即實體風險和轉型風險。
王曉書表示,MSCI的變暖潛力工具也主要考量了上述風險。實體風險指更加頻繁、嚴重的極端天氣事件對保險責任、金融資產和貿易中斷產生的影響等。在不同的升溫情景下,MSCI全球氣候變化模型測算全球各個地區受到的影響,包括海平面上升、極端干旱、洪澇、極寒天氣以及暴雪等,同時也會將其分類,把企業的主要工作場所或資產持有場所與氣候變化的模擬情境一一匹配;轉型風險則是指向低碳直至最終零碳經濟轉型期間產生的影響,畢竟技術變化或政府政策轉變可能促使眾多資產被重新估值。
MSCI也把自然風險通過模型轉換成公司實際資產的損失或獲利的值,這套方案同樣覆蓋中國。王曉書稱,MSCI會用到一些數據,比如將各國在《巴黎協定》提交的減排自主貢獻值的目標拆分到不同國家的企業,例如中國的“30·60”目標,這可以一定程度上去衡量監管對它們的要求。MSCI會根據一些企業專利數據庫,再將相關目標的影響拆分到企業,查看哪些企業擁有更多轉型的前沿科技和專利。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