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的基礎設施主要基于化石燃料體系構建。石油與天然氣依舊是我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支柱,且該領域在全球范圍內支撐著約1,200萬工作崗位的生計。因此,要實現即刻全面摒棄化石燃料并不現實。盡管如此,向非石化能源的轉型至關重要,而在這一過渡期間,我們需要探索并采取額外措施,其中,
碳捕集技術被視為一項主要解決方案。這包括
碳捕集與封存(
CCS)、碳捕集與利用(CCU),以及二者的綜合應用——碳捕集、利用與封存(
CCUS)。
應對危機——我們能(及時)解決它嗎?
去年在迪拜舉行的COP28
會議標志著首次“全球盤點”的結束,同時揭示了一個嚴峻的事實:在溫室氣體減排、增強氣候適應力以及對脆弱國家提供財政與技術支持等所有關鍵領域,所取得的進展均顯著滯后。
鑒于此,與會各國作出了如何加快各領域行動的決定。該計劃不僅設定了到2030年將可再生能源增加兩倍、能源效率翻番的目標,還呼吁各國政府加快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脫碳和擺脫石化顯然是關鍵目標,但只有與2015年《巴黎協(xié)定》的1.5°C目標保持一致才有意義。
正因如此,芬蘭測量技術設備生產商維薩拉在今年2月將其企業(yè)宗旨更新為:全力以赴觀世界,同心協(xié)力筑明天。維薩拉CEO解釋說:“在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中,維薩拉致力于提供高度可靠的測量數據,助力全球的國家及地區(qū)和行業(yè)在理解、緩解和應對變化時作出更明智的決策。”
清潔和可再生能源能夠取代化石燃料,通過改變工藝技術和防止甲烷泄漏,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并且能從仍不可避免地產生二氧化碳的工藝過程中捕集碳。即便是那些難以處理的殘余排放,也可以通過一系列碳去除策略,包括自然方法和先進技術手段來加以應對,其中許多策略目前已成熟并得以應用。
改善氣候——我們負擔得起嗎?
忽視氣候問題所帶來的代價,遠遠超出了采取積極應對措施所需投入的成本。據德勤2022年的研究顯示,若不對氣候問題采取行動,至2070年,全球經濟將面臨高達178萬億美元的巨大損失。然而,通過加速向凈零排放的轉型進程,全球經濟在未來五十年內反而有望收獲43萬億美元的收益。
碳捕集技術將在不久的將來迎來快速增長,預計到2035年,其年捕集量將達到4.2億公噸。這一增長主要得益于全球政策的支持,例如美國通脹削減法案中提供的稅收抵免等激勵措施。然而,根據麥肯錫發(fā)布的《2023年全球能源展望:CCUS前景》報告,為了實現已宣布的凈零排放目標,到2050年,全球每年平均需要在碳捕集技術上投資約1,200億美元。但遺憾的是,截至2023年,僅籌集到了所需資金的大約四分之一。
現實世界中的碳捕集
二氧化碳測量儀器廣泛應用于各種各樣的碳捕集應用,其中,準確性和長期可靠性是首要考慮因素。
芬蘭的Carbonaide公司正通過一項創(chuàng)新工藝,持續(xù)測量混凝土中的二氧化碳封存量,這一舉措在
碳足跡顯著的行業(yè)中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該工藝的最終產品通過將二氧化碳礦化,不僅能夠替代部分水泥成分,還能有效提高混凝土的質量,這無疑是CCUS技術的一個典型范例。更重要的是,通過連續(xù)的監(jiān)測手段,還能驗證二氧化碳封存的實際效果。
另一個
案例來自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及研究中心。十多年來,他們一直利用研究中心溫室中的二氧化碳傳感器,助力荷蘭的溫室經營者與本國工業(yè)部門合作,高效利用二氧化碳副產品。
研究人員已建立一家試驗工廠,用于去除丹麥阿邁厄爾巴克垃圾焚燒發(fā)電廠焚化爐排放出的二氧化碳,該發(fā)電廠是北歐最大的熱電聯(lián)產工廠之一。
垃圾焚燒過程同樣伴隨著大量溫室氣體的排放,因此實施碳捕集技術顯得尤為重要。以丹麥技術大學的研究人員與位于丹麥哥本哈根的阿邁厄爾巴克垃圾焚燒發(fā)電廠合作為例,他們共同開發(fā)了一項創(chuàng)新工藝,旨在有效捕集排放中的二氧化碳。該項目使用各種二氧化碳探頭來測量碳捕集效率,以證明該過程的有效性。
一旦二氧化碳被成功捕集,便有多種應用與處置方式可供選擇。在利用方面,二氧化碳可用于食品生產、溫室種植及工業(yè)流程中,包括有待創(chuàng)新的全新產品。而在儲存方面,將二氧化碳封存于地下用于建筑材料——這有助于實現《巴黎協(xié)定》1.5°C溫控目標。
展望未來
全球都有應對氣候變化的政治意愿,而且有令人鼓舞的跡象表明各國政府愿意并能夠加大國家貢獻。但時間緊迫,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中心早前發(fā)布的一項報告警示我們,2023年全球平均氣溫創(chuàng)下歷史最高紀錄,比工業(yè)化前平均氣溫高出1.52℃。
工業(yè)需要把可持續(xù)性置于其發(fā)展的核心地位。面對這一必然趨勢,更為嚴格的監(jiān)管措施勢在必行。企業(yè)若能即刻付諸行動,將為自身的長遠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數字勝于言語,測量技術幫助世界了解氣候變化并促使企業(yè)和國家采取正確的行動。缺乏數據的支撐,所有的判斷與決策都將淪為無根據的臆測。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