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人民政府
關于印發四平市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直各相關部門:
現將《四平市碳達峰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
四平市人民政府
2023年6月15日
(此件公開發布)
四平市碳達峰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碳達峰、
碳中和重大戰略決策部署,積極穩妥推進我市碳達峰工作,根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
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國務院關于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國發〔2021〕23號)、《中共吉林省委 吉林省人民政府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吉發〔2021〕28號)》和《吉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吉林省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吉政發〔2022〕11號)要求,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歷次全會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忠實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碳達峰、碳中和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按照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市第八次黨代會工作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緊扣省委關于實施“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建設生態強省的決策部署,落實市委“三三九一”戰略,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統籌穩增長和調結構,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資源高效利用和
綠色低碳發展基礎之上,確保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提前布局碳中和。
(二)工作原則。
——全市統籌、穩妥推進。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堅持全局統籌、戰略謀劃,強化對碳達峰工作的總體部署,針對不同區域、不同領域特點,制定差異化政策措施,明確既符合自身實際又滿足總體要求的目標任務,加強分類指導,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
——先立后破、安全降碳。強化底線思維,處理好降碳與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穩崗就業、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的關系,爭取時間實現
新能源逐漸替代,推動能源低碳轉型平穩過渡,著力化解各類風險隱患,確保安全穩定降碳。
——突出重點、優化路徑。全面準確認識碳達峰行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加強政策的系統性、協同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產業結構優化和能源結構調整為重點,強化科技支撐,深入推進工業、能源、建筑、交通運輸、農業農村等重點領域降碳,鞏固提升生態系統
碳匯能力。
——政府引導、市場發力。加強政策引導,推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大力推進綠色低碳科技創新,深化能源和相關領域改革,完善投資、
價格、財稅、金融等經濟政策以及
碳排放權交易等市場化機制,形成有效激勵約束。
二、主要目標
“十四五”期間,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優化取得明顯進展,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煤炭消費增長得到嚴格合理控制,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加快構建,綠色低碳技術推廣應用取得新進展,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有利于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到2025年,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初步形成,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持續提升,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5%,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下達任務,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奠定堅實基礎。
“十五五”期間,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初步建立,重點領域低碳發展模式基本形成,重點耗能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標桿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進一步提高,煤炭消費逐步減少,綠色生活方式成為公眾自覺選擇,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政策體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大幅提升,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下達任務,確保實現碳達峰。
三、重點任務
將碳達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重點實施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節能降碳增效行動、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城鄉建設碳達峰行動、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行動、循環經濟助力降碳行動、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行動、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綠色低碳全民行動,以及各縣(市)區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行動的“四平市碳達峰十大行動”。
(一)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
大力發展新能源,加快煤炭消費替代及轉型升級,合理調控油氣消費,穩妥推進能源低碳化轉型,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給體系。
1. 大力發展新能源。推動風電、光伏規模化與高質量開發,深挖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資源優勢,搶抓全省“陸上風光三峽”工程建設機遇,加快布局一批平價上網風電、光伏項目。鼓勵生物質清潔供暖、生物天然氣等生物質能多元化發展,擴大生物質成型燃料、生物液體燃料等生物質非電利用,推進全市生活垃圾能源化再利用。加快伊通、梨樹等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開展,鼓勵生物質燃料生產企業發展秸稈成型顆粒、燃料棒生產,推廣生物天然氣項目建設,加快中科能源垃圾焚燒發電異地搬遷項目落地。穩步推進氫能基礎設施布局建設,優先考慮在用氫項目、交通樞紐、氫源地附近建設加氫站,鼓勵符合條件的加油(氣)站布局加氫裝置。依托雙遼綠電產業示范園區,推進化工、新能源裝備制造、綠氫及綠醇等產業落戶園區,推動雙遼大數據中心、20萬噸燒堿、30萬噸電石、雙遼鋰電池負極等用電項目建設,實現
清潔能源就地消納。到2030年,力爭全市風電裝機規模達到184萬千瓦,光伏發電裝機規模達到92萬千瓦;新增生物質發電裝機規模5.2萬千瓦,全市生物質和垃圾發電裝機規模達到10萬千瓦。(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執法局、市工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 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落實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目標,規范實行煤炭消費指標管理和減量(等量)替代管理,減少冶金、建材等非電行業煤炭利用量。挖掘現有機組運行能力,推動煤電行業實施節能降耗改造、供熱改造和靈活性改造制造“三改聯動”。實施老舊燃煤機組等容量替代計劃,推進四平第一熱電公司新建35萬千瓦超臨界熱電聯產機組替代老舊機組項目建設。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穩妥實施散煤治理,有序推進散煤清潔替代,因地制宜開展煤改氣、煤改電、煤改生物質,持續削減小型燃煤鍋爐、民用散煤用量。到2025年,全市煤炭消費量控制在925萬噸以內。(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局、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執法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 合理調控油氣消費。控制石油消費增速保持在合理區間,提升終端燃油產品能效。持續推進“氣化吉林”惠民工程,加大對天然氣下游市場的培育力度,優化天然氣利用結構,優先保障民生用氣,基本實現主城區居民管道燃氣入戶;加快工業鍋爐和窯爐“以氣代煤”改造。充分利用天然氣管道供應機遇,健全天然氣供應體系,實現天然氣長輸管道基本覆蓋縣級以上城市,掃除“用氣盲區、供氣斷點”。到2025年,石油消費總量控制在35萬噸左右;天然氣消費量提升至3億立方米,占比提升至4.13%左右。(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執法局、市工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4. 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充分發揮四平市可再生能源稟賦和開發項目的組合優勢,提升電力系統消納新能源的能力,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大力提升電力系統綜合調節能力,加快靈活調節電源建設,建設堅強智能電網。打造“新能源+儲能+微電網”的源網荷儲模式,全力推進雙遼市“綠電”園區建設。加快能源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建設。提升電力系統服務能力,完善電力輔助市場服務機制,推動新能源大規模參與跨地區市場交易,加快推進分布式發電市場化交易。(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資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節能降碳增效行動。
堅持節約優先方針,落實能耗“雙控”制度,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推進能源消費革命,建設能源節約型社會。
5. 全面加強節能管理。強化固定資產項目節能審查,嚴格節能監察監測,對項目用能進行綜合評價,加強與能耗雙控制度銜接,倒逼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從源頭推進節能降碳。提高節能管理信息化水平,推進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建設,完善能源計量體系,實施能耗強度形勢分析和預測預警,提高能源管理精細化水平。加強節能監察執法能力和體系建設,建立跨部門聯動機制,實施重點行業、重點用能企業專項監察和督查,綜合運用行政處罰、信用監管、綠色電價等手段,增強節能監察約束力,對違法行為依法嚴厲懲處。(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政數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6. 實施節能降碳重點工程。實施城市節能降碳工程,開展建筑、交通、照明、供熱等基礎設施節能升級改造,優化供氣供熱系統,減少民用散燒煤,替代小鍋爐供熱,因地制宜推動生物質和地熱等清潔供暖方式,推動城市綜合能效提升。實施重點園區節能降碳工程,大力發展綠色園區,積極推進企業集聚和產業生態化鏈接,促進工業園區產業耦合,推動循環化改造,提高園區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優化園區供能用能系統,打造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和碳中和
試點示范園區。實施重點行業節能降碳工程,嚴格落實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推動鋼鐵、化工、供熱、建材、有色金屬、電力等重點行業提高產品技術、工藝裝備、節能低碳等水平,提升重點行業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實施節能降碳技術示范工程,支持新型能源技術和綠色低碳關鍵技術開展產業化示范應用和推廣。(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建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7. 提升用能設備能效水平。以電機、風機、泵、壓縮機、變壓器、換熱器、工業鍋爐等設備為重點,鼓勵用能企業對標國內先進水平,推廣先進高效產品設備,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設備,全面提升設備能效。嚴格節能審查和日常監管,強化生產、經營、銷售、使用、報廢全鏈條管理,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確保能效標準和節能要求全面落實。(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8. 推動新型基礎設施節能降碳。以“數字四平”建設為引領,利用現有基站加快物聯網設施部署,加速多功能桿、柱等新型智能感知設施建設,推動感知網絡與移動網絡融合,加強數據中心綠色高質量發展。重點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加快新型基礎設施用能結構調整,采用直流供電、分布式儲能、“光伏+儲能”等模式,探索多樣化能源供應。對標國內外先進水平,提升通信、運算、存儲、傳輸等設備能效水平,淘汰落后設備和技術,推動既有設施綠色升級改造。加強新型基礎設施用能管理,將年綜合能耗超過1萬噸標準煤的數據中心全部納入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市通信管理辦公室、市政數局、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局、市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
實施工業倍增戰略,重塑產業競爭力,加快工業轉型升級。以綠色低碳轉型為引領,加快構建現代工業體系,推動工業領域高質量發展。
9. 推動工業領域綠色低碳發展。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延伸產業鏈條、培育發展新動能,擴大產業發展增量。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產業,完善、延伸汽車及零部件、農機裝備、換熱設備、農產品加工及食品、現代醫藥、化工與新型建材七大產業鏈。逐步釋放存量資源拉動作用,孵化新動能,推動傳統產業綠色改造。推動工業領域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發展,加大重點行業產品技術升級、工藝設備革新、節能低碳改造。優化能源供給結構,不斷提升工業電氣化水平和可再生能源應用比重。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推動企業綠色發展,以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為重點,打造綠色產業新優勢。聚焦鋼鐵、建材等行業,實施生產工藝深度脫碳、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等綠色低碳技術示范工程。到2025年,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0. 推動鋼鐵行業碳達峰。推動鋼鐵行業轉型升級。優化鋼鐵產品結構,發展特種鋼等高附加值產品,大力發展鋼鐵制品業向汽車產業、軌道交通產業、農機裝備產業延伸,打造吉林省精品鋼鐵深加工基地。優化生產工藝流程,對現有高爐、轉爐和軋鋼生產線設備進行升級改造,鼓勵短流程煉鋼發展,促進鋼鐵行業的“長短流程”合理布局,推進廢鋼資源高質高效利用。推動鋼鐵企業進行節能降碳、清潔生產技術改造,推廣先進適用技術,依托吉林金鋼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全流程裝備升級改造系列項目建設,加快鋼渣冶煉深加工處理中心、廢鋼收集加工處理中心、企業余熱配套周邊供暖等項目建設,實現裝備升級、產品延伸、產城融合和綠色發展。探索開展氫能源—冶金耦合、二氧化
碳捕集利用技術應用。(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1. 推動建材行業碳達峰。加強產能置換監管,嚴格執行產能置換政策,對現有水泥熟料企業進行兼并重組,整合四平現有水泥熟料產能,提升水泥產業集中度和競爭力。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推動發展光伏玻璃、超白玻璃、低輻射鍍膜玻璃等高附加值玻璃產品,建設高端玻璃生產基地,構建玻璃及玻璃深加工產業集群;推廣久盛建材“生態砌塊產業模式”,打造新型建材產業集群。鼓勵企業生產綠色環保產品,以“綠色化、優質化、特種化、低碳化”為標準,大力發展環保型化學建材、新型墻體材料、節能(保溫)建材、裝飾裝修材料、防水建材、防火建材,圍繞“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支持企業開發生態護坡、生態砌塊等環保產品,推廣綠色建材。推進高效節能窯爐等節能技術設備和余熱余壓利用、分布式光伏發電、富氧燃燒、燃料替代等低碳技術,不斷降低建材行業單位產品能耗。(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發改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12. 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源頭嚴控,嚴格審批高耗能、高排放項目,落實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發揮能效基準水平倒逼和標桿水平引領作用,對能效低于本行業基準水平的項目,合理設置政策實施過渡期,引導企業有序開展節能降碳技術改造和清潔生產水平提升工程,提高生產運行能效,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和過剩產能化解力度,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工藝、產品。落實差別電價政策,加快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等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堅持一企一策,加強對年綜合能耗1萬噸標準煤及以上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的指導。(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城鄉建設碳達峰行動。
制定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以優化城鄉空間布局和節約能源為核心,加快推動城市更新和鄉村振興綠色低碳發展。
13. 推動城鄉建設綠色低碳轉型。優化城鄉結構和布局,科學劃定城鎮開發邊界,明確鄉村分類布局,嚴控新增建設用地過快增長。倡導綠色低碳設計理念,增強城市安全韌性,實施海綿城市建設及城市生態修復工程。開展綠色
低碳社區建設,配建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便民商業服務設施、市政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活動空間。推進建筑工業化、綠色化,加快推進綠色建材產品認證和推廣應用,強化綠色設計和綠色施工管理。構建清潔供暖體系,推動“清潔燃煤供暖項目”工程和“煤改氣”供暖工作。推動建立以綠色低碳為突出導向的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機制,加強建筑拆除管控,杜絕大拆大建。推動裝配式建筑發展,逐步提高裝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到2025年,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30%以上。(市住建局、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4. 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全面提高綠色低碳建筑水平,加強建筑節能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加快推進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規模化發展。執行
綠色建筑標準,強化管理以提高其在設計、施工和運行階段執行比率。對既有建筑屋頂和外墻進行保溫、隔熱改造,更新建筑門窗。提高基礎設施運行效率,實施老舊供熱管網更新改造工程。提升城鎮建筑和基礎設施智能化運行管理水平,逐步實施建筑能耗限額管理。提升空調、照明、電梯等重點用能設備能效。新建城鎮民用建筑嚴格執行節能強制性標準,到2025年,全市縣級以上城市的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項目,全面執行基本級綠色民用建筑設計標準。2030年前,新建居住建筑達到83%節能要求。(市住建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發改委、市機關事務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5. 優化建筑用能結構。加快可再生能源建筑規模化應用,大力推廣太陽能光伏光熱項目。推進建筑太陽能光伏、光熱與建筑一體化建設。推廣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和清潔供暖,推動建筑熱源端低碳化。提高供暖空調系統和電氣能效水平,推行可再生能源清潔取暖,積極利用太陽能、淺層地熱能、空氣熱能、低溫余熱等解決取暖需求。著力推進終端用能電氣化,建設集光伏發電、儲能、直流配電、柔性用電于一體的“光儲直柔”建筑。推動開展新建公共建筑全面電氣化,優先消納可再生能源電力。到2025年,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力爭達到8%,到2030年建筑用電占建筑能耗比例力爭超過65%,推動開展新建公共建筑全面電氣化,到2030年電氣化比例力爭達到20%。(市住建局、市發改委、市機關事務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6. 推進農業農村用能低碳轉型。推進綠色低碳農房建設,引導新建農房執行節能及綠色建筑標準,完善農房節能措施,因地制宜推廣太陽能暖房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鼓勵就地取材和利用鄉土材料,推廣使用綠色建材。大力推進農村清潔取暖,積極探索電采暖、生物質區域鍋爐、地源熱泵等清潔取暖模式。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開展新能源鄉村振興工程,因地制宜發展分散式風電、分布式光伏、農光互補,推進“光伏+設施農業”等低碳農業模式。發展節能低碳農業大棚,推廣節能環保灶具、農機具。加快生物質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中的應用。加快農村電網建設改造升級步伐,全面提升鄉村電氣化,推廣電氣化大棚、電氣化養殖等應用。到2025年,建成一批綠色環保的宜居型農房。(市農業農村局、市住建局、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行動。
全方位、全領域、全過程推動交通運輸領域綠色低碳發展,確保交通運輸領域碳排放增長速度保持在合理增長區間。
17. 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積極推廣應用高能效、低排放的新能源交通運輸裝備,提升車輛能源消費清潔化水平。積極落實“旗E春城 旗動吉林”工程,加快新能源汽車替代。持續推進公交車、公務車等公共服務領域車輛用能清潔化、電動化。嚴格落實國家、行業營運車輛技術標準,加快淘汰老舊車輛,推廣新能源貨運車輛。推動高排放老舊非道路移動機械報廢及更新,鼓勵物流園區等貨運樞紐場所使用較高排放標準或新能源非道路移動機械。到2025年,營運車輛單位換算周轉量碳排放強度比2020年下降5%。當年新增或更新城市公交、出租、物流配送、輕型環衛等領域新能源汽車占比達到100%;到2030年,力爭當年新增新能源、清潔能源車輛占比達到40%,全市新增、更新2000臺換電式巡游出租車,營運車輛單位換算周轉量碳排放強度比2020年下降8.5%左右。(市交通局、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市公安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8. 優化交通運輸結構。深入推動大宗貨物“公轉鐵”,圍繞農副產品、專用汽車及零部件、農機、冶金建材等大宗商品物流和成品油交易物流,大力發展鐵路集裝箱運輸、多式聯運和甩掛運輸。推進物流園區和產業園區鐵路專用線建設,積極發展“一票制”第三方物流服務和多式聯運服務,進一步提高物流整體運營效率。推廣應用廂式貨車和新能源配送車輛,推動道路運輸向綠色物流發展,提高交通運輸效率。加快構建綠色出行體系,完善城市步行和自行車等慢行服務系統。深入實施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擴大公交系統服務范圍。到2025年,綠色出行比例達到60%以上;到2030年,綠色出行比例達到65%以上。(市交通局、市發改委、市住建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9. 加快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于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運營和維護全過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建設綠色公路,推動施工材料、廢舊材料綜合利用,強化公路交通建設、運營期間產生污染物排放的達標控制。推動交通基礎設施綠色升級改造,加速智慧公交建設,有序推進加氣站、充電站、換電站等公共設施建設。到2025年,建設200個120千瓦直流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建設改造400個公交候車亭和400個智能公交站牌。(市交通局、市發改委、市住建局、市自然資源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循環經濟助力降碳行動。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充分發揮減少資源消耗和降碳的協同作用。
20. 推動產業園區循環化發展。圍繞空間布局優化、產業結構調整、企業清潔生產、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組織管理創新等方面,組織園區企業實施循環化改造,積極利用余熱余壓,推行熱電聯產、分布式能源及光伏儲能一體化應用,推動能源梯級利用,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實現近零排放。加大工業園區整治力度,全面推進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和污水管網排查整治,開展污水處理和循環再利用。搭建園區公共信息服務
平臺,加強園區物質流管理。嚴格落實《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辦法(2021年版)》,對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率等指標按相關要求進行考核。到2030年,四平換熱器特色工業園區、四平專用車特色園區、四平醫藥特色工業園區、梨樹農畜產品加工園區、四平化工園區、雙遼化工園區、雙遼玻璃建材產業園區、伊通汽車零部件園區等已有的核準園區重點產業園區全部實施循環化改造。(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務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建局、市統計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1. 加強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以粉煤灰、冶煉渣、建筑垃圾、農作物秸稈等大宗固體廢棄物為重點,研發推廣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先進技術、裝備及高附加值產品。以換熱器產業、專用車產業和農機產業廢棄物減量化為抓手,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推進工業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推廣減少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和危害性的先進生產工藝和設備,建設固廢貯存場所或處置設施,進行安全貯存或處置。全面實施綠色開采,減少礦業固體廢物產生和貯存處置量。加強粉煤灰在工程建設、鹽堿地生態修復等領域應用。到2025年,示范縣實現秸稈全量化綜合利用,帶動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建局、市農業農村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2. 完善廢舊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合理布局、規范建設交投點、中轉站、分揀中心三級回收體系,加強廢紙、廢塑料、廢舊輪胎、廢棄農膜等再生資源利用,推動廢舊資源回收與生活垃圾分類“兩網融合”,構建城市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促進生產過程廢棄物和資源循環利用。強化危險廢物、尾礦庫和化學品等高風險領域的風險防控,完善環境應急管理體系,穩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加大對廢舊資源利用支持力度,加快實現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無縫對接,推動四平市形成綠色、節能、環保等理念的循環物流系統。推動廢舊家電回收線上線下結合,推廣“互聯網+回收”新模式。推進退役動力電池、光伏組件、風電機組葉片等新興產業廢棄物循環利用。促進汽車零部件等再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強再制造產品推廣應用。(市發改委、市商務局、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3. 推進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因地制宜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體系,推動鐵西區生活垃圾綜合處理項目建設。實施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工程,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收轉運處體系。加強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落實相關禁限政策,加強塑料替代產品應用推廣,加大塑料廢棄物規范化回收利用和處置力度,加強塑料污染治理宣傳引導。到2025年底,城市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農村基本實現生活垃圾處置體系全覆蓋。(市生態環境局、市發改委、市住建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機關事務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行動。
發揮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加快綠色低碳科技革命,綠色低碳科技創新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努力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綠色發展新路。
24. 建立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機制。開展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鼓勵設施、數據等資源開放共享。健全政府為主、社會多渠道為輔的投入機制,強化稅收抵扣、政府采購、知識產權保護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低碳技術裝備、專用車、農機、換熱器等重點領域創新研發投入。大力發展低碳科技服務業,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和應用率。完善綠色技術全鏈條轉移轉化機制,建立綠色技術轉移、交易和產業化服務平臺。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崇尚創新、鼓勵創新的社會氛圍,持續優化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生態。(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財政局、市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5. 加強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能力建設。鼓勵企業、高校和科研單位,在玉米深加工、專用車、基礎化工、換熱器、汽車零部件、醫藥健康等領域,通過合作開發、技術入股等方式,聯合承擔各類綠色低碳科技研發項目,共建綠色低碳產業創新中心,支持建設固體廢棄物綜合循環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提升綠色低碳人才培養能力,打造一支多層次、復合型碳達峰碳中和人才隊伍。優化用人環境,完善人才流動機制、人才評價體系和人才激勵機制,開展科技人員待遇改革試點,完善成果轉化獎勵機制。建立市院所校聯動機制,深化綠色低碳科技創新合作,建設科技基地(園區),常態化舉辦“院士
專家四平行”等引才活動。(市科技局、市發改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26. 強化綠色低碳技術研究攻關和推廣應用。開展綠色低碳技術攻關,推進
碳減排技術的突破與創新,鼓勵二氧化碳規模化利用,支持化石能源清潔低碳利用、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利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研發和示范應用。加強低碳零碳負碳工業流程等關鍵技術攻關,將相關項目納入市科技發展計劃。推廣先進成熟綠色低碳技術,開展示范應用。(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工信局、市氣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
堅持系統觀念,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立足全市生態資源,有效發揮森林、草原、濕地、農田、土壤、凍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態系統碳匯總量。
27. 鞏固生態系統固碳作用。結合國土空間規劃,形成有利于碳達峰、碳中和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構建“三區、六脈、一環、多點”的市域生態空間結構,建設“一山、四水、八珠”的生態格局,統籌優化區域生態屏障、生態廊道、生態網絡保護格局,推行東遼河沿岸、伊通河上下游、二龍山水庫周邊生態共治。加強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與生態保護紅線等重要區域的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推行林長制、河長制與田長制,完善森林資源、基本草原、自然濕地、黑土地持續保護的長效機制。落實天然林保護全面禁止商業性采伐政策,加快防風固沙生態體系建設,修復退化森林草原。創新節約集約用地模式,探索立體開發綜合利用節地技術,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保護好黑土地資源。開展碳匯本底調查、碳儲量評估和潛力分析,加強生態系統碳匯基礎支撐。(市自然資源局、市林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財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8. 大力提升森林生態系統碳匯。建立完善綠色發展空間體系,繼續推進防護林建設。依托山水林田湖草沙自然生態本底,推進第三個《十年綠化美化四平大地規劃》的實施,加強森林生態系統的修復。著力抓好森林資源保護,全面落實采伐限額制度、建立健全林長制、建立森林資源巡護監管系統,構建林業生態布局和產業布局。到2025年,森林覆蓋率達17.12%,森林蓄積量達到0.141億立方米。(市林業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發改委、市住建局、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9. 穩步提升草原濕地生態系統碳匯。全面落實草原保護制度,加強退化草原治理,加快退化草原植被和土壤修復;加大草原資源災害防控力度,將草原有害生物災害納入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健全重大草原有害生物監管和聯防聯治機制。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能力建設,落實管護責任。推進濕地保護制度建設、體系建設;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保持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穩定;確保重要濕地和河湖生態用水;實施河岸帶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濕地植被恢復、人工濕地減污等措施,加快濕地綜合治理;常態化推進濕地監測工作。到2025年,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72.3%,自然濕地有效保護率力爭達到70%。(市林業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發改委、市住建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0. 增強黑土地固碳能力。構建“一帶三區”的黑土地保護空間格局。推廣“梨樹模式”,建設國家黑土地保護和利用綜合示范區,創建國家級黑土地保護耕作技術研發和推廣中心。加強黑土地保護國際國內交流合作,推進黑土地保護利用成果。強力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推進伊通生物化保護性耕作技術應用工程,實施保護性耕作示范、培肥地力提升等黑土地利用項目,深入推進秸稈禁燒與全量化綜合利用。研發推廣減藥控肥、秸稈全覆蓋—半量覆蓋—秸稈條帶旋耕還田等技術,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和農膜回收行動。到2025年,累計推廣保護性耕作面積2000萬畝,其中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面積達到600萬畝以上,高標準農田建成面積達到600萬畝以上;基本實現主要黑土區耕地全覆蓋,輻射帶動東北黑土區保護面積60%以上;示范區黑土地耕地質量平均提高0.5個等級(別)以上。(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科技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綠色低碳全民行動。
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建設美麗四平轉化為全市人民的自覺行動。
31. 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充分利用“一臺一報一網”和新媒體平臺等手段,積極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六五”環境日、生物多樣性日、低碳日、吉林生態日、節能宣傳周等生態文明教育主題實踐活動,在全社會廣泛深入進行生態文明理念、生態文化知識、生態倫理道德的宣傳教育,把綠色低碳理念融入人們日常工作學習生活,推動生態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大力宣傳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業績突出的典型企業、典型經驗做法、先進個人,對違法排污、生態破壞、整改不力等突出問題公開曝光,形成強有力的輿論震懾。(市委宣傳部、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2. 推廣綠色
低碳生活方式。著力破除奢靡鋪張的歪風陋習,堅決遏制餐飲浪費等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行為。擴大綠色產品服務新供給,構建綠色
低碳生活新場景,引導綠色出行,推進城市社區基礎設施綠色化建設,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積極踐行“光盤行動”。鼓勵星級飯店、A級景區推出綠色旅游、綠色消費措施,嚴格限制一次性用品、餐具使用。在機關、學校、商場、醫院、酒店等場所全面推廣使用節能、節水、環保、再生等綠色產品。(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商務局、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市婦聯、市市場監管局、市財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3. 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引導企業主動適應綠色低碳發展要求,強化環境責任意識,加強能源資源節約,提升綠色創新水平。重點耗能企業要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帶頭壓減落后產能,推廣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制定實施企業碳達峰方案,積極推進綠色低碳轉型。重點用能單位要主動核算自身碳排放情況,分析研究碳減排路徑,制定專項工作方案,實施節能降碳改造。相關企業按照環境信息依法披露要求,定期公布企業碳排放信息。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等社會團體作用,督促引導企業履行綠色低碳社會責任。(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34. 加強領導干部培訓。將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干部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組織開展各級領導干部碳達峰碳中和分階段、分層次培訓。普及科學知識,宣講政策要點,強化法治意識,深化各級領導干部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緊迫性、科學性、系統性的認識。領導干部要提升專業能力素養,加強碳排放相關知識學習,切實增強抓好綠色低碳發展的本領。(市委組織部、市委黨校〔行政學院〕、市能源安全暨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各縣(市)區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行動。
要圍繞深入實施省委“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和市委“三三九一”戰略,準確把握自身發展定位,結合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資源環境稟賦,堅持系統研究、科學施策、因地制宜、上下聯動,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
35. 科學合理制定碳達峰工作方案。各縣(市)區要按照全市總體部署,結合本地資源稟賦、發展定位、產業結構與布局、碳排放水平及未來增量需求等,科學合理制定碳達峰工作方案。梨樹縣、伊通滿族自治縣要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嚴控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建設,力爭率先實現碳達峰。雙遼市要發揮風光資源優勢,將其轉化為產業優勢、競爭優勢和發展優勢,提高可再生能源本地消納比例,力爭盡早實現碳達峰。鐵東區和鐵西區等高耗能企業占比較高、能源結構偏煤的地區,要把節能降碳擺在首位,大力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力爭與全市同步實現碳達峰。(市能源安全暨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36. 因地制宜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按照四平市碳達峰總體部署,結合各縣(市)區協調發展戰略以及功能定位,在全市一盤棋基本原則下,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推進本地區綠色低碳發展目標。(市能源安全暨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37. 開展碳達峰試點建設。大力推進縣(市)區、園區、企業等碳達峰試點示范,推進雙遼市等有條件的縣(市)區、鄉鎮(街道、園區)申請國家級、省級、市級碳達峰碳中和試點,以及重點領域低碳零碳試點,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支持,加快實現綠色低碳轉型。(市市能源安全暨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加強綠色低碳區域合作
(一)開展綠色經貿、技術合作。優化貿易結構,大力發展高質量、高附加值的綠色產品貿易,提升四平對外開放合作水平。加強節能環保產品和服務進口。以專用車產品、玻璃、啤酒、醫藥、精細化工等產業為重點,加大自主品牌培育,支持企業開展國際認證,提升出口商品附加值,鼓勵企業全面融入綠色低碳產業鏈。穩步擴大開放型國際合作,促進四平與國內國際在綠色技術、綠色裝備、清潔能源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積極推動我市特色低碳技術及產品“走出去”。充分調動科技創新資源,推動開展綠色低碳領域科研合作和技術交流,將創新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市商務局、市科技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融入國家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對外瞄準東北亞等國際市場,對接“中蒙俄經濟走廊”,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加強綠色技術交流合作,推動四平市高質量發展。對內瞄準環渤海、京津冀,建設四平內陸港,實施陸海聯運、產業聯合、要素聯動、貿易暢通“三聯一通”戰略,深化區域協作,推進省際臨界區域協同發展,構建蒙吉遼區域合作示范區,促進特高壓外送通道建設,在電力、能源等方面積極展開合作。(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外事服務中心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保障措施
(一)提升統計核算能力。加強碳排放統計核算基層機構和隊伍建設,提高核算能力和水平。按照國家和吉林省碳排放統計核算要求,強化能源、工業等領域相關統計信息的收集和處理能力,健全電力、鋼鐵、建材、化工等重點行業能耗統計監測和計量體系。支持行業、企業依據自身特點開展碳排放核算
方法學研究,探索建立重點企業碳排放精細化核算標準和重點產品全生命周期
碳足跡核算標準。(市統計局、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工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強化財稅政策支持。建立健全
節能減排政策體系,落實有保有壓差別化財稅、金融、價格和土地等政策。統籌各類財政資金,加大對能源保障、傳統能源升級改造、清潔能源發展等扶持力度和對節能降碳項目及相關企業支持力度。加快綠色金融改革創新,開展綠色金融應用,推動綠色信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等綠色金融產品項目實踐,對投向綠色低碳領域的貸款給予貼息類獎勵。(市財政局、市稅務局、市金融辦、人民銀行四平市中心支行、四平銀保監分局、市發改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建立市場化機制。積極參與全國
碳市場建設,加強碳排放配額分配和
履約管理,指導參與碳排放權交易的企業進行
碳市場上線交易、配額清繳
履約等。按照國家、省統一部署,推進用能權試點建設,建立市級用能權登記和
交易系統,在重要行業開展用能權交易,做好與能耗雙控制度銜接。積極推行
合同能源管理,推廣節能咨詢、診斷、設計、融資、改造、
托管等“一站式”綜合服務模式。(市生態環境局、市發改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組織實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各級黨政主要領導要擔負起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第一責任人責任,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市能源安全暨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加強對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工作進行整體部署和系統推進,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并分解落實到每個年度,明確推進措施,扎實推進相關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加強統籌協調,定期對各縣(市)區和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工作進展情況進行調度,督促其將各項目標任務落實落細,重要事項及時提請省能源安全暨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審議。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和領導小組工作要求,扎實推進相關工作。(市能源安全暨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強化責任落實。各地各部門要深刻認識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和復雜性,按照本方案確定工作目標和重點任務,嚴格落實工作責任,著力抓好各項任務,確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各相關單位、人民團體、社會組織要按照碳達峰工作有關部署,最大限度凝聚共識和力量,推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市能源安全暨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