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川投信產天府大數據國際戰略與技術研究院(以下稱“天府大數據研究院”)在成都召開產品發布會。不承想,一場略顯普通的產品發布,卻引起雙碳領域的極大興趣。
會上公開發布了天府雙碳大數據聯合實驗室
碳管理能力建設服務、
碳足跡核算及報告認證、工具
平臺(SAAS服務)、標準與影響力建設等五大板塊產品服務。同時,首度公開了中國
碳足跡開放
平臺(Chinese Carbon Footprint Open Platform, CCFOP),該平臺包含產品碳足跡在線分析系統eFootprint以及中國生命周期基礎數據庫(CLCD)。
天府雙碳大數據聯合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四川大學
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副教授王洪濤在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平臺上每個產品碳足跡模型和基礎數據庫模型都可以層層跳轉、層層追溯展示模型信息;行業
專家由此可以檢查碳足跡模型的生命周期過程是否有缺失、檢查每個過程的消耗和排放數據是否有缺失;平臺上碳足跡有明確的產品種類規格劃分和生產技術描述;平臺還將支持歐盟產品環境足跡(PEF)指南的數據質量評估方法。
“碳足跡并非說不清楚、算不清楚,恰恰相反,專業的碳足跡工作正在進入一個透明、完整、明確、準確的可信時代。”王洪濤解釋。
但“碳足跡黑箱”依舊存在。例如大量使用國外數據庫計算中國產品碳足跡,由于各國能源結構、生產技術的巨大差異。又如不細分產品種類規格和生產技術,甚至在標準里出現“塑料碳足跡”之類的表述,然而不可能用一個數值代表各種塑料的碳足跡。
有機構拿“
碳排放因子庫”來標注碳足跡。“事實上,排放因子一般都是指一段生產過程的輸入輸出比例系數。然而,碳足跡不是一段生產過程而是生命周期全過程的單位產品總排放量。從涵蓋的過程范圍來講,碳足跡與排放因子是完全相反的概念。”王洪濤表示。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